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敢当弄潮儿 奋力挑大梁|集聚8家高校研究机构,启东蹚一条县域“科产深融”新路

启东市两家高校研究机构的理事会近期相继召开会议,总结此前筹备期的工作,谋划下阶段安排。一家是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另一家是太原科技大学启东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分别位于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和启睿产业园,相距几分钟车程。

去年底,启东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研究机构增至8家,其中6家为2023年以来签约建设。这个通江达海的县级市,正在打造一个连通高校创新资源与地方新兴产业、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高校研究机构集聚区。

高校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缺乏高校院所的县域,如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引进来!

2013年11月注册的启东中科光电遥感中心,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与启东高新区联合建设,主要从事卫星载荷的辐射计类产品、遥感定标设备、高光谱相机等产品的研发。它的成立,拉开了启东与高校院所共建研究机构的大幕。

2016年,北京大学与启东市政府共同成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简称“华东院”)。有别于启东中科光电遥感中心,华东院的职能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以及提供技术服务。

记者近日来到华东院,只见墙上挂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等两排铜牌;标准化分析检测实验室里,高端精密仪器屏幕上亮着一行行数据,显示仪器正在自动运行;启东芳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有的透过显微镜观察标本,有的戴着手套操作设备。

华东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院长助理韩川告诉记者,院里建设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配备价值1亿多元的仪器设备,可供芳景生物等孵化企业以较低价格租用,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服务平台与孵化空间占用两层楼,共计6000多平方米的场地已经用满。不远处,启东市政府提供给华东院的1万平方米中试基地、2.7万平方米产业基地、6000多平方米概念验证中心和3600平方米的培训中心近年来陆续交付,为下一步发展提供空间。

华东院中试基地

高校的科研能力、人才资源,叠加县域的支持政策、产业优势,促进华东院壮大,也使其为当地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赋能。2021年,华东院首轮5年建设期满后,北大与启东开始新一轮5年合作。

截至今年6月底,启东市政府出资设立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启东产业创新基金,累计资助96个北大教师创新创业项目,金额达9552万元。华东院积极从北大发掘有转化潜力的成果,先后引进、孵化52家企业,其中4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2家成为规上企业,另有1家预计今年可进入规上行列。52家企业累计营收近4.8亿余元。

华东院为启东打造新型科创平台放了一个样子、蹚出一条路子。启东市科技局副局长黄建东介绍,2023年进入第二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建设名单后,启东希望吸引更多与地方产业需求相匹配的高校资源,通过合作设立研究机构,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该市选择启睿产业园的几栋楼,作为长三角高校研究机构启东集聚区,承载新设高校研究机构。这里靠近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也与华东院的中试基地、产业基地等相邻。

2023年2家、2024年4家机构签约后,启东高校研究机构形成一定规模。这些独立法人机构,获得启东在资金、场地、人才公寓及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引育等为主要职能。

6家合作高校中,有同处一个设区市的南通大学,有邻居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还有1000公里外的太原科技大学。

医创院展厅

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简称“医创院”)依托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建设,致力于打造创新研究、转化孵育、新药注册三大平台,概念验证、病理及分子诊断两大中心,以及一个培训和科普教育基地,目标是成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与华东院“同等待遇”,启东也为医创院设立亿元创新基金,并委派专职副院长。

去年10月,医创院遴选优质孵化对象,吸引137个项目报名。启东派驻副院长王振宇由衷称赞:“复旦大学人才济济、项目丰富。经过专家评审,院里选择13个项目,支持它们落地启东并实现产业化突破。”目前,这批项目有10个已签约,其中1个成立企业,2个在办理企业注册手续。下个月,医创院要举办10个项目的推进会。

医创院项目遴选现场

医创院的诞生,无疑与启东紧邻上海有关。虽然集聚区名称里有“长三角”,但启东的视野并未局限于长三角地区。

太原科技大学与启东企业在液压润滑、海工船舶等领域有一些合作。有基础、有需求、有收益,促成“官方牵手”。去年5月签约的太原科技大学启东智能装备研究中心,结合启东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期工作基础,确定了6个重点方向。学校每个月派教师团队来中心,了解需求、服务企业。常驻启东的中心副主任、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刘鹏涛说:“我们原来只熟悉几家企业,现在已经走访五六十家企业。远在山西的大学来建立研究机构,让企业看到学校服务地方产业的诚意,对我们的接受度提高了。”该中心与当地3家“老朋友”、3家“新伙伴”签约,开展6个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科研收入达200余万元。

奔着“产学共赢”的目标,近年来校地共建的高校研究机构在县域逐渐增加。它们既促进创新资源从城市“下沉”,带动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也为高校创造价值——结合地方产业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为提高成果转化率创造条件,为培养创新人才打开新空间。

启东的探索,是县域主动增强创新力、健全创新体系的一个缩影。启睿产业园的6号楼留给当地第八家高校研究机构——去年12月签约的南通大学启东海洋研究院。这里的设计图纸已完成,即将进行装修招投标,预计年底投入使用。

承载校地双方共同期待,创新资源日渐丰厚的集聚区,还将催生更多产业新引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冠英 文/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李睿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