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循着典籍印记 探寻月饼从胡饼到五仁的演变之路

嚼一口天上的明月,品味中秋的浪漫,这是古人最富诗意的食俗。一块糕点如何承载千年中秋味觉记忆?让我们翻开典籍,追寻月饼的演变轨迹。

陕西省图书馆所藏的清雍正铜活字版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在《历象汇编·岁功典・中秋部》中,记录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中秋传奇轶事。

陕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 窦鹏:据记载,八月十五夜,唐玄宗和杨贵妃经常来到太液池凭栏望月。但是有一次唐玄宗感觉并不尽意,于是令人修建一座百尺高台,以供来年赏月。

据传,唐代宫廷曾制作一种被称为“胡饼”的糕点在中秋呈上,唐玄宗嫌弃“胡饼”一词,杨贵妃望月随口说出“月饼”。这个唐代宝相花纹月饼,两组联珠纹,一周莲瓣纹,还有松针装饰,是当时月饼式糕点的实物。到了宋代,月饼又叫“宫饼”、“小饼”或“月团”。“月饼”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月饼做成菱花形,是“市食点心”,但并不是中秋必备食品。

明代嘉靖年间,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特殊的节令食品。浙江图书馆藏书《西湖游览志余》(明嘉靖二十六年严宽刻本)中,记述了月饼成为“团圆饼”的来历。

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童圣江:月饼作为我们中秋节日特殊的食物,其实大概是在明代才基本上确定下来。原文是,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这个时候的意思,其实跟今天就非常接近了,吃月饼是取它团团圆圆的意思。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刘波:在《宛署杂记》这个书里,就记到了当时市面上比较讲究的月饼。以果为馅,馅儿是干果或者果脯这一类的东西。它还记了,当时好的月饼可以有几百个钱一个,可见月饼在明朝就开始有一部分走高端、豪华的路线。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清宫膳食档案》记载,每年八月十五,清代宫廷不使用木模,而是制作“翻毛月饼”。这种月饼皮薄且层次细密,食用时稍一用力,酥皮就像雪花飞舞一般掉落下来,酥皮裹馅儿,饼上点缀鲜艳的颜色作为印记。香酥绵密,口味甘甜。

敦煌市博物馆副馆长 张春生:清代《敦煌县志》道光版,上面就已经记录,在将近200年前,敦煌的老百姓就有做这种大月饼。

到清代,月饼已形成多种风味,如广式、京式、苏式等。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的“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为馅,正是现代五仁月饼的雏形。

(总台央视记者 于茜 崔刚 孙金满 王妍 董良言)

责编:戴凌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