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我听交警的”小伙子,再次证明不是“谁闹谁有理”

10月16日,“我听交警的”事件后续冲上热搜。事件中,江苏苏州一小伙骑电动车时与逆行女子发生剐蹭,女子遂拿出手机边怼脸拍摄边质问小伙。面对女子的步步紧逼,小伙仅用五个字——“我听交警的”完成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回应。最终,女子因“公然侮辱、拍摄并传播未打码视频,导致小伙隐私泄露并遭受网络暴力”被行政拘留,小伙则选择启动民事诉讼进一步追责。这起事件不仅是一场个人维权的胜利,更是一堂生动的现代公民素养课。

当女子举着手机镜头步步逼近,用“你撞到我没关系是吧”“你撞了人还要揍人?”“你是怎么活到现在的”等侮辱性语言试图激怒对方时,小伙的克制堪称典范。他没有以牙还牙,更没有陷入情绪对抗的泥潭,而是用看似机械重复的“我听交警的”筑起了理性的堤坝。这种定力背后,是对公共空间行为准则的深刻认知——争吵不会解决矛盾,暴力只会放大伤害。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情绪管理早已超越个人修养范畴,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设施。那些在镜头前肆意挥舞道德绑架大棒的人,往往暴露了自身对规则的无知。

事故发生后,小伙选择等待交警而非私下和解,即便遭遇网络暴力仍坚持走司法程序,这种对法律的尊重和对规则的绝对遵守令人动容。当女子将剪辑视频上传网络煽动舆论时,她或许认为流量能颠倒黑白,却忘了现场监控、执法记录仪和行政处罚决定书才是终极答案——“谁闹谁有理”不是真相的标准,法律只站在事实与证据的一边。同时,小伙的遭遇也揭示了一条文明社会的基本法则:真正的强势从不在嗓门的大小,而在于能否将个体诉求转化为法律和规则框架内的理性博弈。

更可贵的是小伙权利受损后毫不妥协、追责到底的勇气。当网络暴力因女子的恶意传播席卷而来,小伙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从报警立案到推动行政拘留,再到筹备民事诉讼,用法律武器构建起公民维权的完整闭环。这种追责不是睚眦必报,而是对法治生态的主动维护:对公然侮辱、隐私泄露的行为妥协,便是对“违法成本低廉”的纵容;让遵纪守法的老实人吃亏、让存心颠倒是非的人受益,则是对朴素的正义的践踏。小伙的行动传递出清晰信号:法律不仅是惩戒的工具,更是应对不公的底气。宽容绝不是纵容,唯有让侵权者付出代价,才能守住“权利不可侵犯”的底线。正如处罚决定书所彰显的,法治社会正义从不会缺席,只是需要勇敢的坚守者去捍卫。

从街头对峙到法律裁决,小伙的做法为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公民教育课。它告诉我们:情绪稳定是守护权利的第一道防线,敬畏规则是行走社会的根本遵循,坚决追责是捍卫正义的必要姿态。当“我听交警的”成为更多人的行动自觉,当“依法维权”取代“以闹维权”,法治信仰便更有机会在一次次具体实践中落地生根。理性守护、规则支撑、勇敢争取三者相结合,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和受益人。

(陆威)

责编:严红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