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上九天,可入地层,能耐酷热,能抵严寒——在江苏,新材料正以千姿百态,突破性能边界、实现多样功能。
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前沿新材料是高科技竞争的关键战场。江苏既是新材料制造大省,也是新材料需求大省。近年来,江苏紧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的应用需求,全力攻坚新材料前沿技术,在纳米材料、高性能碳纤维、石墨烯等重点领域,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第一。
产业整体实力领跑全国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成功密码”?未来,江苏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点“材”成金?
创新活力迸发,产业实力领跑全国
一片薄如蝉翼的材料,能反复弯折,如同给电池装上了“保险丝”,高温下高分子层会熔断、金属层会形成微裂纹,有效阻止燃烧爆炸。这一名为“复合集流体”的革新性锂电材料,因具备高安全性、提升电池能量密度、降低成本、长寿命、低放电等特性,被业内认为是替代传统锂电金属箔材的下一代材料,吸引众多企业竞相布局。
在扬州,就有一家成立仅3年的百亿“独角兽”率先“抢滩”。基于初创成员的锂电背景和对复合集流体赛道的敏锐洞察,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力新材料”)通过对课题的反复试验,研发的产品世界领先,填补国际空白。“我们的产品主要应用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上,通过技术创新,产品不仅解决了电池的安全痛点,还能减少66%的铜、85%的铝用量,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0%至15%。换个角度来说,就是电池续航能提升5%至10%。”纳力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兼国际事业部总监夏建中说。
当纳力新材料的集流体为电池注入澎湃动力时,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盛”)的“明星产品”,正在海上风电叶片上发挥作用。
2017年,澳盛响应国家号召,抓住政策机遇和风电发展的“东风”,积极布局绿色能源项目。“我们的材料主要应用在海上风电项目的叶片上,对材料的要求是轻薄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性能,不易折断,因此对各个工艺环节要求都很高。”澳盛科技办主任郎鸣华说。
性能要求高,技术又未完全成熟,如何突破?澳盛给出的答案是“攻坚”。通过持之以恒的创新和技术钻研,企业的产品不仅获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吸引国内外客户竞相用订单“投票”,还获得丹麦一家“风电巨头”颁发的“全球客户供应商质量奖”。
纳力和澳盛的探索,是江苏一大批前沿新材料企业持续向新求质的缩影。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江苏前沿新材料产业链完整度高、集聚态势明显,产业整体实力领跑全国,拥有核心企业300余家,营收规模超千亿元。其中,新材料领域的优质企业培育成效尤其显著。科润新材料、芯合半导体材料、润邦半导体材料等企业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江苏兰陵、南京天诗、恒神股份、南京玻纤院、中复神鹰等多家企业入选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
应用推广受阻,发展瓶颈不容忽视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与先导,对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发展前沿新材料,江苏“敢为人先”,成果显著,但在新兴领域发展中也面临瓶颈。
首要问题便是技术瓶颈的突破。夏建中分享,以复合集流体材料领域为例,行业起步时很多企业做同类型的研发,但大多都因为技术困难或资金、市场困难而夭折。“复合集流体技术难度高,企业难以承担试错成本,导致行业沉寂了一段时间。”夏建中还记得,纳力的创新之路也面临过挑战。2024年,第一台复合集流体自动滚焊机运抵企业车间。这台设备是产品量产的关键之一,也关系到能否通过国内外重要客户的认证。但调试初期困难重重,设备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稍有偏差便不符合标准,因此团队只能靠拼时间,反复试错才攻克难题。
郎鸣华也有同感,技术成本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首要难题。“我国陆上风电技术十分成熟,并具备一定市场规模。但是,海上风电技术仍处于早期应用阶段,仍有一些技术瓶颈有待解决,体现在新材料领域就是关键材料的性能突破,还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
成果转化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张骥表示,学界与业界没有深度融合是成果转化面临的主要痛点。“一方面,高校的实验室在材料领域做了很多前沿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一些研究成果因成本、稳定性等原因只适合在实验室小批量生产,商业化尚不成熟;另一方面,企业研发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到达高校,中间缺乏相互沟通的桥梁。”
市场推广阻力大则是又一现实挑战。业界专家表示,因缺乏测试评价体系和风险共担机制,下游用户对国产前沿新材料存在试用顾虑,不愿意承担试用成本,导致应用推广偏慢。夏建中也提到,除了头部电池厂商外,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在犹豫,是否应该投入人力物力在电池上使用“复合集流体”这一材料领域的“新面孔”。
产品获市场认可后,客户对降本增效的需求日益明确,这也成为驱动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动力。苏州拓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李艽洋介绍,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公司成立伊始,就把研发和技术迭代升级作为公司发展的基因,目标是在液流电池等领域用稳健的性能品质,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政产学研协同,铺就点“材”成金之路
如何推动新材料领域行稳致远?政府、资本市场、高校和企业等方面的多方携手方为“最优解”。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较早进行布局,给出了特色“解法”。今年,江苏就率先开展《江苏省发展新材料产业条例》预备项目立法工作,成为全国首个在新材料领域制定地方条例的省份,该条例将为产业长远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为了破解新材料产业“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瓶颈,2025年,江苏开展了全省首批次新材料认定工作。广泛服务于半导体、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的33项新材料通过认定。随着配套政策的落地和支持措施的兑现,这批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广阔的新材料产品有望加速走向市场。
资金支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江苏前沿新材料领域企业获得种子轮和A轮融资项目数达30件以上,已披露企业平均融资额达1.5亿元。2025年,江苏还提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将支持创新联合体研发首批次新材料和相关中试平台建设;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相关专项基金也将积极投资首批次新材料应用项目。
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双管齐下”,学界和业界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致力于让前沿新材料领域持续向新。
李艽洋说,当前新兴产业与尖端科技发展,对材料的力学强度、电化学性能及长期稳定性提出了更高标准。瞄准这一市场需求,苏州拓际新材料探索出 “精益求精”的发展路径。“我们既要把产品性能做到极致,同时配合客户需求开发新一代离子交换膜,如高温膜;还要持续推进工艺创新,研发配套的边框膜密封方案,助力客户实现生产自动化,真正以科技为行业发展赋能。”
行业市场相对饱和,企业如何破局?郎鸣华表示,企业要会“转化赛道”,加快前沿新材料与多领域融合创新,开辟新赛道。“比如从近海端向远海端的扩展,并瞄准风电更新换代的风口。与此同时,积极在低空经济、储能等未来产业领域进行布局,探索新材料的无限可能。”
张骥也建议,多学科交叉是未来材料发展的方向之一,企业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将材料研发与信息技术融合,生产更多高端化的产品;与此同时,企业还要不断挖掘细分赛道,聚焦某一前沿领域做到极致,积极抢占全球市场。“另外,我也十分希望未来科研工作能朝着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去转变,用最前沿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为未来产业做配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永金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