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让音乐节与城市“琴瑟和鸣”
2023/04/24 20:01  新华报业网  

  芳菲四月,户外音乐节空前火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超50场音乐节陆续开启宣传推广,集中在4至5月期间举办。青春、音乐、阳光、呐喊、狂欢……让“乐迷”们热情爆棚甚至不惜跨城奔赴的音乐节,正成为城市文旅发展的一股强劲“新势力”。

  音乐节能给城市带来什么?这不仅是一道加法题。算算“经济账”,与明星演唱会相比,虽然音乐节票价近年来不断水涨船高,但相对还是比较亲民。并且,音乐节一般持续时间较长,除了门票外,还有交通、餐饮、住宿、露营、周边和市集产品等费用,延伸“消费链”的效应比演唱会更为显著。还有无形的“文化账”,优质的音乐节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口碑,激发城市产业活力,充实城市文化内涵,对城市本身也有强大的塑造力。因此,除了各大音乐厂牌竞相造节,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文旅集团也积极参与其中,为城市与音乐节深度融合“添一把火”。

  音乐节作为一张新的文化名片,正在赋予城市更多动能和可能。不少城市特别是那些旅游名片并不特别显眼的三四线城市,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借“音乐节”这张牌迎风“逆袭”。但打造城市名片也不是刻意而为、一蹴而就的事情,其中不乏盲目跟风以失败收场的例子。比如,不想“放长线”只想“割韭菜”,票价虚高,导致乐迷怨声载道;对音乐节缺乏深入了解,把握不好地方需求与音乐节的融合匹配,让人看了直呼“尴尬”;或以打造“网红打卡点”为目标,忽略硬件配置和细节设计,被吐槽保安太粗暴、场地没有遮挡物、上厕所排队一小时,等等。这也启示我们,以为随便租个场地、请几个乐队拼盘就能办场音乐节,实在是一大误解。

  并非每一座城市都适合举办音乐节。对城市来说,有没有音乐节的“基因”和“土壤”至关重要。以南京为例,近年来,咪豆音乐节、森林音乐节、长江潮音乐节等风靡一时、一票难求,南京由此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音乐之城”。一方面是主办方不追求“大而全”,专注于“小而精”,注重垂直细分和品位标识,充分凸显南京的城市特色。另一方面也和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息息相关,城市的“文艺范”和音乐节的“时尚潮”,是互相嵌入、彼此成就的。音乐节也有“门槛”,在考虑音乐节能为城市带来什么之前,先要考虑城市能为音乐节做什么、能为乐迷带来什么。

  音乐节,基于音乐,却不止于音乐。对城市来说,音乐节是一张精美的“邀请函”,当音乐节的狂欢结束,对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另一种“审视”也许才刚开始。这种“审视”对城市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考验。能否吸引人们在城市驻足停留、深度体验,能否让年轻人来了又来、留下好的口碑,关键还在于城市本身能否修炼好“内功”。时下,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音乐节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不可缺少的文化“刚需”。音乐节落地国内市场也不过一二十年,尚处于高歌猛进的蓬勃生长期。可以想见,以音乐为名、与城市共鸣,兼具情怀和匠心的“爱乐之城”,还能带给人们更多期待与惊喜。

  (陈立民)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