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把服务情怀“盛”进老人餐中!宜兴市周铁镇率先给农村老人配送午餐
2023/06/15 07:47  新华报业网  

  “走,跟我一起送餐下村!”

  6月14日上午9点半,苏B6J98T厢式货车司机朱学龙,边招呼记者坐到副驾驶座位边启动货车,驶离宜兴市周铁镇老年助餐中央厨房。

  村里老人吃上镇里配送餐

  “车子刚买两个月,车厢大。刚才装进大小25只保温箱,每个大箱放28份老人餐、每个小箱放14份。”朱学龙说,这一车600多份午餐,10点半前,必须送到他负责的5个村,再由村网格员转运到各分餐点或分发到户。

  “老人午餐挺早。”“对!”他直视前方说,“农村老人有早起、早吃、早睡的习惯,早上五六点吃早饭,上午10点多吃中饭。所以,我一分钟也不敢耽搁。”

  每天一早4点钟,朱学龙开车到宜兴批发市场,采购当天用的蔬菜和荤菜。5点钟,厨房师傅到岗,淘米备菜、预处理食材……“说不辛苦是假的,但每当听到老人赞‘共产党好’时,连我这个司机都觉得有面子!”

  “老人真这么说?”记者问。“马上到棠下村了,你可以下车访访嘛。”他自信地建议。

  9点40分左右,车停在棠下村村部。朱学龙数出79份老人餐,让村网格员张鸣凤和志愿者庄冰复核后,众人再将3只保温箱抬进村里分餐的面包车。“再见,我坐村里车子了。”记者与朱学龙挥别。

  “全村13个分餐点,均设在村民小组长或老党员家,老人持镇里发的免费保温袋,就近领取或由‘银龄互助’对象代领;出行不便或高龄老人,则由我们送餐上门。”车上,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鸣凤快人快语。

  “退休教师闵祖良家是分餐点。”话音刚落,车停在一户门前。只见一男两女三位老人双手合十,迎上前来。“谢谢你们,谢谢共产党!”三位老人几乎异口同声。“这是他们乃至全村79位订餐老人,每天不变的问候语。”庄冰自豪地说。

  89岁的闵祖良当众打开不锈钢餐盒,念叨起来:“红烧肉、肉沫豆腐、包菜,米饭4两,饭菜分量足,够我和老伴吃。每餐只要3元,还送到家,凭良心说,共产党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

  老伴卢金娣接着道:“我85岁了,园子里菜不缺,但烧不动。送餐前,一天三顿米粥加泡饭,搭点咸菜、豆腐乳。鱼啊、肉啊要到镇上买,谁买?买多了又吃不了,干脆不买。就等周六周日,儿女送点荤菜来。现在,周一到周五中饭都有荤菜,知足。”

  “明年我就90岁了,每餐午饭只要两元。”闵祖良笑着说,去年底供餐前,镇里征求意见:70岁以上每餐自费5元、80岁以上每餐自费3元、90岁以上每餐自费2元、低保户和残疾人每餐自费1.5元能否承受?要不要免费?

  “我说不能免费!一免费,人人会要,不吃白不吃,政府哪能承担得起?现在,自愿订餐、象征性收费,村干部和网格员上门送餐、嘘寒问暖,体贴!”闵祖良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周铁镇党委要求我们带着感情分餐送饭,上门做好‘舌尖上的群众工作’。半月前镇里开会,要求我们学习沙塘港村网格员用心服务老人的精神呢。”张鸣凤说。

  分餐送餐“功夫”在餐外

  记者搭便车,很快来到8公里外的沙塘港村部。

  说明来意后,村网格员戴明回忆道,5月5日上午10点50分左右,兼职网格员陈惠芳发现2组独居的蒋玉娟没来领餐,就提着餐盒上门察看。只见房门大开,70多岁的蒋玉娟昏倒在地,浑身抽搐,口吐白沫……她连忙通知村干部赶到现场,又拨打120急救车、通知其家人赶往医院。虽说老人最终在医院离世,但其家人十分感激陈惠芳,要不是她上门送餐并发现病人,家人就要长期背上“不孝”的名声。

  戴明坦承,以往网格员多是待在村部看电脑、打电话、填数字,很少进村入户。如今,每天要分餐送餐,从被动接触群众到开始学会体察群众冷暖,与群众感情加深了,工作作风也变实了,不少网格员成为下情上达、沟通协调的好帮手。

  从点上“暗访”看,为农村老人配送午餐是可行的。那么,全镇助餐推广情况咋样?其食品安全、投入补偿、人力运行等机制是否健全?特别是助餐模式是否可持续、可复制?带着疑问,记者返回周铁镇。

  农村助餐长效机制如何建

  “陪你到镇老年助餐中央厨房走走,先看‘饭从哪里来’吧?”周铁镇党委书记陈忠强相邀。“早上,我就是从中央厨房乘车下村的,但没看里面。”记者说。“‘里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依托这个平台,构建以食品安全为中心、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长效助餐机制,初步消除了城乡老人助餐不平等的差距。”陈忠强说。

  “是啊,省内外助餐点多集中在城区和集镇,你们为何向农村延伸?”记者颇为好奇。

  “有三件事,触动了我。”路上,陈忠强娓娓道来——

  “我父母住在农村,条件并不差,但煮一锅饭吃两天,顿顿萝卜干、豆腐乳,至多炒个蔬菜,很少吃荤菜。因为他们年纪大了,懒得烧,能将就就将就。时间长了,哪来营养?而少营养,就易生病……”

  “全镇5.2万户籍人口,60周岁以上老人占38%,其中70周岁以上老人占21%,多居农村,与子女分家单过,他们一日三餐的简单,可想而知。我走访过一位独居老人,碗筷一个多月没洗……”

  “我曾参观外地一助餐中心,投资1000多万元盖的三层大楼,里面只有20多位老人用餐,一问才知:一是饭菜不便宜;二是不送餐,刮风下雨老人不愿来;三是镇区小饭店多,老人就餐选择余地大。见没人来,有的地方就租大客车下乡,每天拉农村老人到集镇用餐,这固然好,但难持久……老人助餐的重点难点在农村,不能总在镇区助餐点锦上添花……”

  说着,大伙走进朝阳路19号、民办公助的镇老年助餐中央厨房。门厅右侧监控屏上,烹饪间、蒸煮间、洗菜间、仓储间等情况一目了然。

  “监控装置与宜兴市市场监管局联网,他们可实时监管。食品安全大如天,我们一丝不苟,每天饭菜24小时留样备查。”多年从事餐饮的中央厨房负责人陆立英介绍,厨房总面积500平方米,18名工作人员,两辆送餐汽车,去年底开始,每周5天为全镇10个村(社区)的955位老人配送午餐。估计到10月份,订餐老人将增加到1500人,实现全镇18个村(社区)全覆盖。

  在“每周菜谱”字样前,记者问:“如何保证老人吃好吃足?”分管副镇长陈超接过话茬,去年底,镇里以日供1000份午餐为样本,核算政府购买一顿午餐的成本,结果是13元。怎么算的?根据宜兴市市场监管局每周发布的《价格快报》所列肉禽、蔬菜、大米、调料等价格,与当地最大超市对应品种价格加权平均,最终确定每餐荤素两菜采购成本为7元,其中,大荤4元、小荤2元、蔬菜1元;大米、调料、人工成本为6元,加起来每餐13元,由政府付给中央厨房,让他们保本运营。

  “他们愿意干?”记者诧异。“还有其它优惠措施,保障他们微利长效运行。” 陈超列举道,老年助餐属公益性质,镇里帮其申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这样,他们缴纳水电费就享有优惠。镇里还向外来企业优先推荐他们定制企业套餐、工作餐等,通过市场化运作弥补“堤内”损失。

  “放心,我们立足公益,放长眼光。”陆立英笑着表态。“这就好!”陈忠强说,如今镇里每年掏300万元补贴助餐,掏得起。镇里还有34个慈善基金,老人就餐全免费都成。但镇里不主张大包大揽,想探索一条符合农村养老实际、多元投入、低成本、可持续的助餐新路子,让周铁镇以外的农村也能借鉴。

  “分餐送餐可以花钱雇人,为何把任务压给各村76名网格员?”记者问。陈忠强解释:“一是他们年终有几千元‘走访率’的专项考核,想多得、就要多劳;二是借机锻炼网格员队伍,提高基层治理反应能力。到今年10月份,全镇1.1万户至少有1500个老人订餐,如果网格员或村干部每天与1500个老人或家庭见个面,占到全镇总户数14%,这样的大比例接触,群众想、盼什么我们何愁不知道?”

  回宁后,记者将周铁镇农村助餐情况通报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林莉。她说,3年疫情,造成不少地方老人助餐点有所收缩,而周铁镇知难而进,将助餐点由城扩到乡、进而全域覆盖,令人感佩,其探索实践也有推广价值。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培 通讯员 郭赛红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