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消失的空调”去哪了?江苏多地探索集中供能技术
2023/08/23 15:32  新华报业网  

  今年夏季,全球平均气温已多次打破最高纪录。高温难耐,集中供冷再次成为技术热点话题。虽已出伏,但气温仍居高不下。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在苏州高铁新城等地,已经实现了“集中供能”,用户不用自行安装空调主机就可实现夏天供冷、冬天供热。集中供能是如何实现的?未来有望走入寻常百姓家吗?记者进行了探访。

  “消失的空调”

  在苏州高铁新城的一栋写字楼内,记者感到阵阵凉意,但这股冷意却并非来自用户自建空调,而是来自集中供冷。而在冬天,这里可以集中供暖,冬暖夏凉的集中供能已成为现实。

  “‘开着心疼,关了难受’,长期以来,分散的、独立的空调系统和采暖装置已经成为企业、办公、商场、医院、家庭的必需品,但同时也带来了耗能大、费用高等痛点。”远东能源集团董事长顾国栋告诉记者,夏天空调、冬天采暖已经成为企业和居民的基本需求,而区域性、大容量、高效能、智能型能源站的技术和经济指标也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因此,区域集中供冷、供暖、供热水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城市建筑体能源终端消费市场的方式和方向。

  集中供能,到底是怎么实现的?他解释,区域能源站集中供能系统(以下简称“能源站”)是相对于传统分散、独立的供冷供暖而言的集约化供能系统。能源站因地制宜选择采用多种清洁能源和转换技术,配置大容量、高性能、主备用的冷水机组和热泵机组采用系统智能调控,通过管网系统向周边区域内可达百万平方米体量的建筑群统一供冷、供暖和供应热水、蒸汽,在用能末端还可同步配置新风和空气净化系统。

  近年来,“江水空调”等集中供冷新词被屡屡提起。远东能源集团副总经理黄屹峰介绍,目前集中供冷方式主要是应用电力驱动大型离心机、磁悬浮机等制冷机组,或应用一定温度压力的蒸汽、天然气等热源驱动溴化锂制冷机组等方式生产低温冷水,部分项目还采用了储能形式供冷、供热,有的项目采用流动性大的江水源、再生水源或地源热泵作为项目的冷热源。“简单地说,集中供冷就是以水为载能媒介,通过管网系统输送至用户的末端风机盘管、空调箱等装置将室内空气降温,并可以调节温度和风量。”

  在常州新北区新龙生态湿地公园地下,埋藏着该区域集中供能的“心脏”。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常州新北区“两馆两中心”、常高新集团大楼、科创水镇、领航大厦等公共设施以及北郡花园、礼韵世家花园、壹号天禧花园等住宅小区均已在享用着这样的“冷气”。在智慧综合能源站,整齐的管线集中铺设,墙上的电子屏幕,时时显示着用电量、机组运行、碳减排量等情况。

  原来,这项中水综合利用工程,是从江边污水处理厂接管处理后的中水,输送至高铁新城智慧综合能源站,以热交换形式提取冷热能量,通过“子母站+蜂窝型输配网”输送至千家万户,可为2万多户居民、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集中供冷供热服务,预计年减少碳排放超8万吨,相当于新增800公顷阔叶林。

  该项目建设方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新龙分公司负责人张益林介绍,智慧综合能源站项目实现两大“国内首创”,一是中水资源“水热同输”,实现生态循环与能源供给的复叠利用;二是“子母站+蜂窝型输配网”的建设模式,使区域供能效率更高、范围更广。智慧综合能源站总投资10亿元,是新北区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首个示范项目。目前,一期1号能源子站已建成投运,二期工程能源母站正在有序建设中,预计明年可实现并网供能,届时可满足高铁新城内480万平方米各类建筑的用能需求。

  经济生态“两开花”

  “电费燃气费一下子降了下来,同时告别了空调嗡嗡声,真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黄屹峰介绍,能源站之间可以实现互联互通,构建园区级能源网,更有利于企业、公建、酒店、医院、商业综合体、住宅、工业园区等各种业态的用户高效、经济运行,并全面减少业主及用户投资,降低运行成本。多种初始能源转换互补的区域能源站和智能配电系统可以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用户侧能源互联网。区域能源站的兴起会更大程度地降低本地区的能源消耗与能源价格,深化应用清洁能源、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使得城市运行更加智能、高效,筑巢引凤能力增强,真正实现城市能源供给和区域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南部新城集中供能项目达产后,可节约1.2万吨标煤/年、减排2.95万吨二氧化碳/年,相当于种植了160万棵大树,使用后的再生水,还可以作为城市绿化浇灌、道路冲洗、河道补水,节水效果显著。与传统空调相比,集中供能可规模化利用余热、可再生能源等资源,实现节能减排。”南京南部新城集中供能项目负责人郝建军告诉记者,“集中供能项目通过专家论证,从项目经济性、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做出了对供能范围、技术方案调整的决定,特别是将原方案秦淮河取水改为从城东污水厂取水,作为水源热泵的理想热源,为新城核心区24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供能,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实现南部新城零碳未来城建设做出新示范。”

  相较于常规中央空调系统,集中供能还可以节约用地面积。郝建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栋建筑独立的常规中央空调系统,约需占用建筑面积1.5%左右作为空调主机房,而南京南部新城集中供能系统设置2个能源站,合计面积约0.8万平方米,可服务240万平方米的建筑,节约设备用房面积近80%。同时,集中供能系统取消了原来分散设置于各栋建筑的冷却塔、锅炉烟囱、空调外机等,杜绝了对建筑的噪音、震动污染和烟囱的视觉瑕疵,大幅度提高用能建筑的舒适品质。

  “集中供能大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建筑热岛效应。”黄屹峰说,建设区域能源站,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建筑热岛效应。“可以节约标煤使用量20%—30%,并且同比节约污染物排放量和碳排放量,节约建筑内空调设备使用空间60%—80%,降低环境噪声污染,全面解决分散式空调和采暖主机的热岛效应。在全域28.9平方公里的苏州高铁新城,拟规划建设20多个区域能源站,年节约电量1.4亿千瓦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7万吨。”

  集中供能对于改善能源供应结构,提高区域综合能效来说,同样具有奇效。黄屹峰解释,通过区域能源站的建设,大幅降低区域用电、用水、用气的负荷,可以大幅降低污染排放量,因地制宜使用当地能源,全面优化使用蒸汽、天然气、污水中水、太阳能、电力储能等资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需要的负荷和用量,全面实现该区域绿色建筑的指标,同时改进了全社会以往的用能方式,引导全社会集中供能、节约用能。

  未来,集中供能有望走入寻常百姓家

  目前,江苏集中供能的应用场景主要以CBD、商业核心区、新兴产业园区、集中办公区等为主。在未来,集中供能能否走入寻常百姓家?

  大规模推广集中供能应用,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支持。郝建军告诉记者,集中供能系统的建设周期时间跨度长,能源站房、供能管网等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因此需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同时,他认为,集中供能系统的规模应该适宜,既要考虑到具备一定的规模效应,达到基础设施投入的经济性,又要考虑如果太大规模的规划,达产周期太长,前期的投资分摊和“大马拉小车”的管网损失可能会给项目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需要在技术可靠、先进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性。通过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保障、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让项目实现节能减排、高舒适性、经济性综合平衡。

  由点到面,集中供能首先可以在人口密度大的商务区“站稳脚跟”。黄屹峰认为,集中供能需要加强规划引领,在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高的商务区、园区、住宅等新建建筑集中区域,落实能源站布置,综合电力、自来水、通信、燃气、蒸汽、供能等管道统一规划,建设高效、稳定的集中供能系统。

  他认为,对于能源站电力价格,建议对采用可再生能源的综合能源站供冷供暖运行电价执行优惠,在服务公建、住宅混合建筑时,探索可以按比例执行部分居民电价。同时,针对采取集中供能方式的居住区,建议适当调整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降低单位面积电力配置,进一步降低开发成本、避免资源浪费、释放电网裕量。

  “‘统筹创新’,统筹资源条件、能源需求、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科学制定专项规划,实现区域能源系统投资、建设、运营的体制和模式创新;‘科学用能’,针对用户负荷特征,合理确定规模,优化系统配置,按照品位对应、温度对口要求,达到能源综合、梯级和循环利用;‘可靠合理’,从能源供应的稳定可靠性出发,寻求系统技术和经济性的合理与平衡。‘低碳环保’,即创建高铁新城绿色生态城,充分采用节能技术,低碳排放,使能源系统对环境影响程度达到最小。”顾国栋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唐颖

  受访者供图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