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丨要“一头扎”,不要“一阵刮”
2023/09/25 08:19  新华报业网  

  最近看了一批调研报告,不免心生感慨:在第一批主题教育中,许多领导干部一头扎进基层,扎进矛盾和问题集中的地方,察实情、谋良策、出实招,写出了一批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俱佳的好报告,但也有个别报告“清汤寡水”、质量平平,一看就是缺“调”少“研”,有应付之嫌。

  无独有偶。有基层同志反映,现在大家都很重视调研,很多调研确实对推动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有少数干部把调研变成了“视察考察”,变成“参观指导”,到一个地方不是一头扎进去找各种对象谈话、千方百计收集材料,而是一阵风般东看一下西看一下,指手画脚发表一通议论后扬长而去,甚至连调研报告也要请人代劳。前不久,《半月谈》发文称,有的干部将写调研报告的任务甩给被调研者,搞“甩手式”“应付式”“交卷式”调研,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研本身只是手段,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实地掌握情况,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打好基础。如果调研没有“一头扎进去”听各方观点、查各类材料、看各种情况,而只是蜻蜓点水地“走一走”、浮光掠影地“看一看”,这样的“调研”就不是真正的调研,自然也就起不到调研的作用。开展调查研究,必须“一头扎”而不能“一阵刮”,必须“面对面”而不能“键对键”,必须“实打实”而不能“空对空”,只有千方百计拿到一手材料、掌握真实情况,调研才能真正为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留下许多光辉灿烂的调研报告名篇。这其中,很多都是“一头扎进去”才写出来的。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调研了32天之后写出来的,《寻乌调查》和《才溪乡调查》前后连续调研了十多天。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同志几乎每年都安排调研活动,时间短则几天、长达数月。陈云同志也是如此,他强调“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可以说,老一辈革命家在进行调查研究时,都是“一头扎进去”,沉到问题现场明察暗访,没有把情况摸清搞透决不罢休。相比之下,那种“一阵刮”的调研,时间不过一两天、地方不过一两处,来去匆匆,写出来的报告内容干瘪、质量不高,也就丝毫不足为奇。

  眼下,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如火如荼开展。抓好主题教育,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搞好调查研究。是“一头扎”,还是“一阵刮”,决定着调查研究的成败。对干部来说,“一头扎”首先要“扎得准”“扎得深”“扎得进”,选好调研的课题和方向,选准调研的主题,深入到基层和一线去,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与调研对象打成一片,听真话、察真情、出真招。其次,“一头扎”还要“扎”在报告上。“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掌握大量材料后,接下来就是消化和利用材料,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喜所忧写出来,把“死的材料”变成“活的办法”。写报告要见人见事见思想,多些个性话语,少些“官话套话”。其三,“一头扎”还要“用心转”。调研不能“虎头蛇尾”,不能“调而不研”“研而不决”“决而不行”,要做好报告转化工作,把报告从“书架”送到“货架”,将调研到的情况、发现的问题、想到的办法变成一项项决策、一个个成果。

  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到了关键时期,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另一方面国内外环境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诉求更加多样多元。可以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头扎进去”的调查研究,更加需要全面细致、真实深入地了解情况。衷心期待领导干部借主题教育的东风,“一头扎进去”搞一些深入细致扎实的调研,拿出一批沉甸甸的调研成果,为做出科学决策、推进各项工作、提高群众满意度打下坚实基础。(江东)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