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交汇点评|不准农民“机械收花生”,未免太机械!
2023/10/16 20:38  新华报业网  

  “领导检查,不是不让收,让收,但是扬尘太大。”近日,网上出现多个疑似河南省延津县工作人员禁止村民用机械设备收花生的视频。有人表示“环保不让收花生了”,疑似工作人员回应“省里有领导检查”。至于依据,工作人员称系大气污染防治法,“我走了你也不能干。”

  随后,当地环保局回应称未接到领导检查通知,并非不让群众收花生,是让他们收花生时注意防止扬尘污染,引导群众错峰作业。这个回应显然和视频内容有出入,即便真的只是让农民“错峰作业”,恐怕也不妥。花生收获一般要先用翻地机将花生翻至地面,晾晒数日后机械收获。在此期间一旦下雨,肯定影响机械收割,即便雨停了,地面仍可能泥泞不堪,影响机械使用。“错峰”收获似乎很人性化,但抛开其可行性不谈,在宝贵的花生收获季,一旦“错峰”显然会拖慢效率,老天爷会不会答应?如果因错峰而影响收获、酿成损失,由谁来承担呢?

  作物收割难免扬尘,但是否值得这样兴师动众?《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均缺乏农业领域扬尘管理规定。对农民而言,“法无禁止皆可为”,说错峰就错峰,理由何在?通告中应该有回应和解释。现实中,收割花生所产生的污染是否会影响到环境?又是否到了非“错峰”不可的程度?农业生产因其特殊性是否应得到“豁免”?这些问题仍需科学研究厘定、全面辩证思考。

  在不少国家、地区,相关限制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对农产品收割扬尘一般不作为污染物对待,或虽认定为污染物但视其有害程度予以相应“豁免”。如德国就对收割作物产生粉尘进行“豁免”,体现对农民特殊权利的保护理念;法国则认为相关扬尘不是有毒二次颗粒物的前体物,一般会很快沉降,对健康无显著影响;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规定也相对宽松。这些国家农业较为发达,且相对重视环保,在扬尘处理方面积累的成熟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与新近发生的新闻类似,不少地方在污染防治中存在“唯数”现象。比如,前些年河南蔡县因担心机械收割会产生扬尘污染,禁止用收割机收割;河北邢台某地要求农民对收割后作物洒水,以抑制秸秆粉尘;有些地方冬天为提高空气数据,甚至禁止农民烧煤取暖、冬季熏制腊肉。这些治污方式,表面看起来决心、力度颇大,但无一不脱离实际、矫枉过正,实际上是没有理解政策初衷,也没有平衡好环保与民生关系的体现。某种程度上,环保与民生、经济等是多维目标,只有做好多难选择、平衡好多重利益,才能寻求到利益“最大公约数”,也才能真正做好环保。只顾环保而不计其余,或许一时利于环保数据,但却给党和政府形象抹了黑,也给群众添了难。

  很多时候,类似戏码屡屡上演,板子也不能完全打在基层工作人员身上。现实中,乡镇和街道往往是基层执法主力,一般要承担繁重任务和多重压力。不少基层环保人员也是迫于上级考核,面对各种环保指标和分解任务,为了完成具体工作,往往顾不上精细化、人性化执行。因而,解决类似问题,首先要求基层执法人员将任务落实落细,避免执行政策失之于粗暴、强硬。同时,地方环保治理也不能“唯数据”,要看到数据背后的原因、症结所在,注意纠正和防止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层层加码、“一刀切”等加重群众负担的简单化做法,避免考核压力助推基层扭曲执行政策。

  (韩宗峰)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