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两大科技论坛“合体”,院士云集为长三角共谋创新
2023/10/18 21:48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天目湖畔,群贤毕至。10月18日,第二十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2023年江苏科技论坛在常州溧阳拉开帷幕。两大学术层次高、社会反响大的科技论坛“合体”举办,邀请到近30位院士与长三角地区有关学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代表交流研讨,共同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叠加”科技创新动能。

  凝聚创新合力,构建“集群”“联合体”

  集众智、谋共识、献良策,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云东作主旨报告。三位院士分别聚焦“‘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装备创新”“智能制造赋能制造强国建设”“多肽与蛋白质药物研发”分享学术成果、产学研合作经验,为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长三角自古以来就有着“一衣带水”的手足情谊、“一以贯之”的交流合作,近年来更是通过“集群式”发展、构建“联合体”等创新模式,共筑科创高地。论坛开幕式上,长三角产业集群学会联合体正式揭牌,“三省一市”科协发布《长三角“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集群高质量发展倡议书》。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为顺应学科交叉、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三省一市”科协根据主要产业分布、特点及服务需求,探索由相关省(市)级学会牵头发起了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5个产业集群学会联合体,未来,各学会联合体将通过打通信息交流、技术互通以及产学研用共享全链条,建立紧密协作的学术和产业服务共同体,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

  如何发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集群优势、加速推进“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与会专家展开热烈交流。“目前,‘科创中国’试点建设仍存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偏低、技转机构和服务平台实效有待提高、技术转移人才稀缺等问题。”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王书瑞建议,推动长三角“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集群高质量发展,要提升大局贡献度、科协匹配度、市场化水平、专业化能力,积极打造“科创中国”公共技术服务与交易平台,强化产学研供需对接的信息平台、技术服务与交易的运营平台、人才与技术的赋能平台功能,为技术转移提供“加速引擎”。

  聚焦未来产业,扩大高质量发展“同行者”

  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需要更多“同行者”。开幕式上,江苏省科协与中国药理学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化工学会等10家国家级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支撑江苏重大产业发展。

  “当前,常州正瞄准高质量迈进万亿GDP之城目标,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设,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常州答卷,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增添科技创新‘强动能’、扩大高质量发展‘同行者’。”常州市市长盛蕾盛情邀请与会院士专家与常州共享新机遇、共谋新发展、共赢新未来。

  当天下午,在未来能源发展专题论坛上,百余专家学者聚焦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和产业技术创新,共同探讨可持续能源和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指出,在“双碳”愿景下,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比重的重要一环,是要关注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的绿色发展,通过发展生物质制氢、生物基液体燃料、热-炭-电联产及生物转化多联产等先进技术,促进农林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提升生物质能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生物质能将是中国乃至世界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俄罗斯工程院、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周建斌表示,生物质能是唯一具有减碳、负碳、碳中和功能的清洁能源,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最具有产业化前景。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电池的热管理与防护材料日益受到重视。“95%以上的电动车事故与电池的热失控有关,新能源电池热安全解决方案将成为行业刚需。”国家杰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长征分享了其团队研发的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防火插片创新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行业难题。

  未来能源发展是全球范围内的共同挑战,与会专家在交流和研讨中,对未来能源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前沿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联合研究和合作项目,共同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落地。

  赋能地方产业,农业科技绘“丰”景

  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在以“品质乡村 美‘溧’绽放”为主题的乡村振兴专题论坛上,长三角多位农业一线工作者、科研人员分享知识、高瞻远瞩,为江苏科技兴农绘“丰”景。

  “迄今为止,农业已经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技术革命,而如今农业4.0与作物产业科技将成为农业未来发展的新动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盖钧镒带来了种业4.0的新风向,“农业4.0是融合互联网的高度智能化的农业时代,种业4.0同样如此,是育、繁、推全链条的高度现代化。”

  种业4.0怎么发展?盖钧镒认为,要实现经典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中国有5000多家种业公司,但除了少数大型公司,育、繁、推相对是分离的,大量企业仍从育种单位买品种,做种子经营,技术研发仍集中在科研单位。“要两条腿走路,企业要建立自主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还要找到紧密合作的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最终建立中国特色产学研集合的种业发展体系。”

  创新育种在江苏有哪些典型案例?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白菜系统生物学创新团队带头人侯喜林展示了不结球白菜的研究成果:“南京农业大学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起源于中国的不结球白菜进行了系统研究,拥有1000余份种质资源。通过原生质体培养获得的不结球白菜再生植株,原生质体再生频率达1.8%,不黄化、蜜腺发达,配合力高,多种类植株可以满足世界绝大部分的种植条件需求。”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首席专家魏巧侧重新农人探索的农业新模式。“我们联合中科院智能化机械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借助遥感技术,将地块数字化,并对每一块进行编号,关联每个田块的土壤养分、墒情等信息,实现对田块施肥量、施药量的精准控制。做好育、繁、推一体化、种养生态循环农业等工作,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样板。”魏巧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张宣 杨易臻

  摄影 刘成贺 嵇刊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