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社会 > 正文
植树节离我们“远”了?No!“绿”植心间,青山常在
2023/03/12 20:57  新华报业网  

  今天,第45个植树节,你植树了吗?

  一周前,“江苏林业”公众号公布全省260多场义务植树活动信息,号召群众自行前往植树点,同时温馨提示:各植树点可接纳人数有限,请尽早预约。正如该公众号所提示的那样,能在植树时节亲手种下一棵树的人是少数。90后南京市民汪萌萌说,她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但并没有做跟植树相关的事情,“植树节好像离我挺远的”。

  为何有些人觉得植树节离自己的生活“远”?透过植树节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什么?当我们谈论植树节,我们谈论的又是什么?

  从号召行动到倡导文明,节日“打开”方式出新

  与妇女节、儿童节等节日相比,植树节的热度、参与度明显低一些。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馆长黄红认为:“一个客观原因是,近年来在城市里市民个人很难找到植树的地方,而且植什么树、在哪里植都是有讲究的,植树并不是一个简单、随意的行为。”她还告诉记者,我国自古就有植树造林的传统,1916年的清明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植树节,目前大家普遍知晓的植树节是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下来的,其设立初衷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过去号召全民义务植树,主要是荒山荒地较多,而且经济相对比较落后,需要通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来节约造林资金和增加劳力投入,加快荒山荒地绿化。”省林科院景观树种与花卉研究所所长黄利斌说,“45年来,植树造林、绿化国土、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没有变,但义务植树的尽责形式变得多样了,除直接植树造林,参与树木养护管理、认种认养树木、开展自然保护、捐资捐物等,都是义务植树的尽责形式。如今开展植树节活动,更多的是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随着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多样化,植树节的内涵更为丰富,“打开”方式也不断出新。互联网平台上的“蚂蚁森林”公益项目,吸引6.5亿用户参加,为我国西部地区增加超过4亿棵树木。在朋友圈看到一张“爱鸟周”活动海报后,南京大学博士后熊俊点击手机小程序,兴致勃勃地玩了一个科普游戏,还将其分享给朋友。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城市绿化处副处长李晓丽说,近年来苏州积极创新义务植树的宣传方式,提升市民爱绿护绿的意识。例如,苏州桐泾公园3月11日举办的植树节活动,既上演讲述典型案例、以法护绿的情景短剧,也安排了专业花艺老师现场讲授插花技艺课程,受到市民欢迎。

  江苏各地打造的98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可全年开展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等八类活动,为广大群众履行植树义务创造便利。3月12日,基地之一、南京市月牙湖公园一块空地上,30个家庭种下30棵樱花树。公园管理单位、南京市秦淮区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所副所长魏昕说,2020年基地设立后,对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管好公园,还要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公园举办科普咨询、建认养等线下活动,吸引近千名市民参与;通过在线讲座、抖音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开展爱绿护绿宣传科普,累计参与人员近万人。“虽然工作增加了,但很有意义,值得我们花力气做好。”

  在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一级调研员袁必新看来,绿化园林工作从宣传“植绿”走向引导、服务市民“识绿”“享绿”。近年来,该局组织“最美阳台”“最美庭院”“最美秋景”“最美绿道”等主题评选,“花卉园艺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和“花卉园艺市民大讲堂”等活动,推动爱绿护绿、拥抱绿色园艺成为南京市民生活新时尚。今年,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将组织开展最美园林景观摄影作品全网征集、“古树名木保护”系列宣传、“二十四节气·‘宁’好植物”系列宣传等活动,普及花草树木知识,让人们懂得欣赏植物的魅力,享受植物带来的乐趣。

  从大片造林到挖潜植绿,江苏人啃向“硬骨头”

  城市居民发现,植树场地多在远郊、乡村。今年,南京实地义务植树活动共有4个场地,分别是溧水晶桥笪村、溧水柘塘街道天臣北地块、高淳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京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处长李铭透露,4个场地共计报名人数约2300人,现场接待植树市民的规模比前几年略小些。

  45年来,我国植树造林取得显著成绩。全省森林面积增至2340万亩,林木覆盖率从1982年的8%提高到24%,创造了平原地区绿化建设的奇迹。随着绿化总量稳步提升,如何继续拓展植树空间?2019年以来,江苏着力做好沿江植树造林,“千里绿廊”在长江两岸绵延铺展。3月10日,江苏芯德半导体科技公司的党员们驱车12公里,到位于长江南京段的浦口区周营村植树。站在平整的乡间马路上,望向滚滚长江,公司总经理潘明东说,他很难将眼前清新怡人的景象与老照片中厂房林立、沙尘漫天的江边联系在一起。周营村党总支书记张芳告诉记者,村里长江岸线短短2.7公里,却曾集聚十几家造船厂和三四家配套企业。“人不见江”“江不见人”的无奈,在村里待了十几年的她深有感触。“2018年以来,江边的生产厂房和码头陆续被清退,由浦口区城建集团委托专业团队,在江边空地上植树复绿,现在完成约七成,剩下的边角料地块,有待政府、企业、学校的植树活动把它们一一填满。”

  如今,挨着长江长大的周营村人,喜欢到青草依依、绿影婆娑的江边遛遛弯、吹吹风,而沿海地区的人们正奋力在盐碱地上播种绿色。3月2日以来,东台市沿海经济区一块盐碱地上,每天有三四十名园林工人挥锹植树。约13600棵树,将在20天内成为500亩盐碱地上的新生命。为了提高树木成活率,工人们采用“容器苗”种植方式,即在树苗根部套袋,袋中装有约30公斤基质配方营养土等,满足树苗2年内的养分需求。东台市林长办工作人员潘玉雯介绍,东台沿海地区大多需通过改土、改水、降盐降碱等一系列措施,连续改良3-5年方可造林。该市林业部门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耐盐树种造林技术攻关,最近5年来造林成绩喜人,如2021年、2022年分别实现沿海造林1693亩、1620亩。今年,该市计划在盐碱地造林约2700亩,预计3月底完成栽种任务。

  挖潜造林、见缝植绿——将荒山荒地荒滩、废弃地、边角地、盐碱地、沿边隙地以及城镇未利用建设用地等一些零星地块,用于开展造林绿化,是江苏当前绿化工作的一大特色。采石宕口复绿,逐渐将荒山变青山。宜兴市丁蜀镇的青龙山公园,一个个小山坡树木挺拔、郁郁葱葱。这个宜兴人的新“打卡点”,曾是开山采石留下的“残山剩水”。2017年,丁蜀镇启动青龙山公园建设,通过绿化种植恢复青龙山生态环境,还将巨大矿坑变成宝石般的湖泊。丁蜀镇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苍盛介绍:“我们在土壤改良、客土栽培、水土保持上下了很大功夫。公园生态修复后,绿化面积约6万平方米。”青龙山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植树看似简单,其实颇有讲究。对公园的绿化修复,树种要精心选择,平面、坡面栽种技术不同,种植后的塑形、养护等也有较高要求。不仅青龙山重披绿装,2003年以来宜兴投入工矿废弃地复垦资金16.4亿元,完成矿山环境治理项目64 个,复绿坡面142.87公顷。一代代植树人、一支支专业队伍,正将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从共同创造到理念传承,敬畏自然才能青山常在

  有一处采石宕口,令记者印象深刻:大部分区域已经复绿,但一处坡度很大的山体看上去光秃秃的,只有少许野生小杂树。当地管理人员说,坡度太陡的山体人工复绿难度较大,“人还是要敬畏自然,不是什么都能修复的”。

  敬畏,是自然给人类上的一课。从植树节设立的初衷,以及植树节所见证的荒山荒地到林木葱茏之巨变,我们不难悟出植树节蕴含的警醒之意。青山常在、推门见绿的惬意来之不易,共同创造、维护好生态的弦可松不得。

  3月11日,在南通市海门区余东镇土地堂村,4家企业赔偿义务人挥动铁锹,种下一株株新苗,以参与植树造林的志愿服务,折抵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义务。参加此次“劳务代偿”植树活动的姜炳昌,所在企业位于海门区四甲镇。在生产过程中,该企业上胶工段废气治理设施未开启且未关闭大门,被环境执法人员立案查处。由于违法行为持续时间较短,对外环境影响较小,且在执法人员检查后企业立即整改,所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部分,只需以半天公益劳动方式进行“劳务代偿”。

  去年6月,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生态环境损害劳务代偿的暂行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赔偿义务人,可以申请以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等公益劳动方式,折抵赔偿义务或费用。去年,在海门区青龙港绿地生态公益林,首批18家企业通过“劳务代偿”方式折抵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费用。“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华军告诉记者,“劳务代偿让有关当事人在栽下一株株幼苗的同时,也在心里种下了绿色环保的种子。”

  传承,是植树节的另一重价值。建立绿色生活方式,从细节入手呵护生态环境,也是一种“植树”,且应代代传承。

  3月12日,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二年级学生魏艺兴与父母参加月牙湖公园的植树活动。他的母亲说,孩子很认真地做垃圾分类,在外吃饭也会提醒家长不用一次性筷子,这次来植树是继续强化他的环保意识。

  一次在低碳科学馆的参观,让南京市紫竹苑小学四年级学生高君语大受触动。他站在科普装置前轻旋按钮,屏幕上的中国地图立刻变了。“海平面只上升9米,南京城就要被淹没了吗?”高君语吃惊地问身旁的老师。这家低碳科学馆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小市街道安怀村社区,160平方米的小空间里别有洞天:踩在“跳舞机”上,可以用脚尖完成碳足迹答题;按下按键,选择将“垃圾”丢进对应“垃圾桶”;开设低碳课堂,组织环保旧物创意拼贴、环保布袋制作等活动……去年底该馆开放后,迎来周边中小学、幼儿园的一批批师生。“建设这个场馆,要拿出一部分社区办公用房,但我们认为值得。”小市街道民政主任贡亚琴表示。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但是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小的情况客观存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省域范例,呈现“绿意盎然”的美好图景,需要每个人都“植”下绿色理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董翔 刘春 许海燕 徐冠英文/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