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向春而行,全国近200名副刊编辑记者采风江苏段大运河
2023/04/08 16:07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4月8日,古都南京的春风中,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淮安市委宣传部、扬州市委宣传部、镇江市委宣传部、宿迁市委宣传部、江苏新华云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汇点新闻)承办的“行走大江大河 书写水韵江苏——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2022年年会暨百名文化记者江苏行采访活动”在新华报业传媒广场盛大启幕。

 

  这可能是中国新闻界“最有文化”的行业盛会了——共计199名文化记者参会,以副刊的名义相聚“诗画江南”,创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历届参会人数之最。

  江苏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副局长李贞强在致辞时说,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报纸副刊是繁荣文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阵地,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次活动以行走大江大河、书写水韵书香为主题,贴近江苏、很有意义。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资源的省份,是大运河、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滚滚东流的长江贯穿南北运河,一横一竖,在江苏大地上相交融汇,共同孕育出江湖的锦绣繁华。

  “昨晚,副刊同仁们连夜参观了新华日报报史馆,看完以后感慨良多,特别当看到来自军队的著名作家刘白羽当年曾主持新华日报副刊,让我感悟到副刊的生命力与战斗力。”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曾凡华说。曾凡华期待,在这次的运河江苏行中,副刊同仁们能像刘白羽写《长江三日》那样,写出“运河七日”的经典作品。

  新华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顾雷鸣代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向远道而来的嘉宾朋友表示欢迎。他说,在中国新闻史上,副刊始终是报纸出版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新华日报》自1938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在中国副刊百年史上留下了厚重篇章。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副刊坚持宣传党的政策,积极服务民众,团结进步人士,鞭挞反动派,被研究者赞誉为“副刊不‘副’,参天大树”。1942年,全新设立的综合性文化副刊《新华副刊》首次亮相,编者阐述初心:“一方面是在反法西斯的激烈战斗中文化武器的担当者,一方面又是一切读者在工作与战斗之余的‘文化公园’。”新时期,《新华日报》文学副刊发表了大量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多位全国文坛知名作家如周梅森、黄蓓佳等,当年同《新潮》副刊共成长。

  启动仪式结束后,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2022年年会精彩开启,副刊人聊副刊事儿、话副刊发展的“诗与思”。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院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刘笑伟作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2022年工作报告。过去一年中,学会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指导研究会工作。二是认真组织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初评,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初评工作。三是努力办好《中国副刊》公众号,使之成为全国报纸副刊界“共同的园地”。

  媒体交流环节,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董宏君重点分享了人民日报副刊如何“做强融媒体,建功主战场,在互联网阵地唱响主流文艺好声音”。

  以“两会艺览”为例,该栏目连续四年流量破5亿,成为两会报道和主流文艺评论真正的“爆款+长红”品牌。究其成功秘诀,董宏君认为在于:人民日报社文艺部拥有一支门类覆盖齐备、报道经验丰富的专业编辑记者队伍,既了解当下互联网舆论场,熟悉文化热点和网络语态,又熟悉文艺领域相关情况和文艺领域代表委员,能够主动设置兼具公共性和专业性的新闻议题,有效防止报道失焦、深度欠缺和舆论冷场。同时,有效借力“两会舆论场”的高能“场效应”,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模态的转译,实现文艺观点的“直给”,“公共性”和“专业性”这两个特点叠加,垫高了主流文艺评论的发声平台,放大了两会好声音的舆论声量。

  从“副刊不副”,到努力成为读者心中的“C位”,进阶之路在哪儿?新华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主任薛颖旦勾勒了她心目中的理想副刊:追求新闻之新,思想之深,人文之暖。

  瞄准“新闻之新”,围绕长江与运河,新华日报文化部策划了“千问千寻大运河”融媒体行动、“行走运河11城”新闻行动、“行长江、探文脉”系列、“江苏文明探源:蘇从哪里来”等系列行动,获得了很好的影响力。聚焦“思想之深”,要求编辑记者必须要有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深刻的领悟,思想之深不是说教,而是能带给读者精神上的获得、滋养与成长。展现“人文之暖”,更多去关注大时代中的普通人和他们努力生活的样子,与他们共鸣共情、同欢共悲,更好张扬一张报纸的人文关怀。薛颖旦认为,要以副刊为平台,聚合资源,勇于破局,追求题材之变、话语之变、创意之变、形态之变,用无限的创意点燃副刊,以持续的变革创造价值。

  去年,发布不到24个小时、全网阅读量过亿的天才翻译家金晓宇的故事,让许多读者了解了《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和它的《倾听·人生》专栏。

  《倾听·人生》栏目责任编辑戴维介绍,作为国内媒体界最早的第一人称口述历史专栏,《倾听·人生》的讲述者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共同特点是普通劳动者;栏目风格上,《倾听·人生》坚持朴素平实的文风、理性克制的笔调,坚持记录者必须隐藏在口述者身后,拒绝煽情;强调在一个故事里寻找更广阔的意义,让稿件落在更扎实的时代背景下。“好故事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栏目有一句口号:在小人物身上寻找大时代。即使在人人发声的网络年代,好故事依然是稀缺资源。好故事最打动人心的依然是形形色色的人的命运。关注大时代里一个个真实独立的人,表现普通人的光辉心灵和坚韧力量,正是这样的定位和坚持,使得《倾听·人生》拥有了忠诚度极高的读者群,也创下了辉煌成绩。”

  时代的发展对副刊提出了更高要求。四川日报全媒文体新闻中心主任、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晓梦认为,新时代的报纸副刊必须是24小时全媒传播链条的一环,而不是过去“副刊就是风花雪月”的个人抒怀,或过去我们强调的“新闻主攻、副刊主守”的办报思路。

  内容拓疆上,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专程前往三苏祠,川报文体新闻中心在总书记离开后第一时间回访三苏祠,推出两个整版的文化特写报道《总书记逐字朗诵三苏祠对联——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市三苏祠考察回访记》《跟着总书记读苏东坡诗词名作》;载体转型方面,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发布后,川报文体新闻中心推出了“我怎么这么好看”现象级电音产品,策划了“寻根中华五千年文明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报道。近年川报还特别关注文艺评论工作,2020年成立四川日报全媒体文艺评论专家委员会,聘请李敬泽、吉狄马加、阿来等名家为专家;2021年创办全国首个省级党报客户端线上文艺评论频道;2021年12月起打造“西岭雪”文艺评论品牌,“立足四川审美中国”。

  “听了各位的分享,觉得副刊人精神面貌很好,副刊大有可为、前途无量。”《中国副刊》新媒体中心总编辑侯军说。

  侯军介绍,2022年1月至12月,《中国副刊》公众号共发布文章510篇,关注人数与2021年同比增长29.46%;公众号粉丝广泛分布,可谓“知音遍神州”,江苏、北京、河南粉丝数量排名前三,还有一些港澳和海外的忠实读者。“当信息传播速度快到无法想象,当所有手握智能手机的自然人都可发布现场新闻的境况降临人间,信息的同质化也在无形中销蚀着诸多新闻板块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副刊版面的原创性、可读性和深度解读的特性,逐渐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

  “百名记者同相聚,烟花三月下扬州。”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用一句现编的诗,表达对副刊同仁美好相聚的喜悦欣慰。

  丁振海再次强调了副刊研究会“以理论为指导,以评奖为龙头,以活动为载体,以和谐为前提”的总体定位,呼吁副刊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化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结合,加强副刊与现实大地、广阔世界的血肉关联,彼此间以“同仁”“同道”之心真诚相处,携手共谋副刊发展。

  年会结束后,近两百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全国文化记者、副刊编辑将收拾行囊、向春而行,踏上江苏段大运河采风活动。未来一周内,他们将亲历大运河文化,融入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见证书写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江苏“美丽中轴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文 赵亚玲 潘海兵/摄高鑫 王悦谋/视频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