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打造高品质生活,江苏推进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走在前
2023/07/26 17:17  新华报业网  

  今年上半年,55件民生实事项目实现“进度过半、任务过半”;江苏居民上半年人均收入27795元,较全国平均水平高8123元,同比增长5.6%;全省2.13万个城乡社区实现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

  7月2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专场,记者从会上收获到一组组惠民生、暖民心的数据和实例。

  发展无止境,民生重千钧。江苏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兴办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着力提升民生高线,努力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为百姓创造高品质生活。

  聚焦“急难愁盼”,办好民生实事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我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把受益面广、关注度高的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年度民生实事,把一个个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让广大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王荣飞介绍,省政府民生实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每年“十件民生实事”到“十项民生实事”,2022年细化拓展为“12类50件民生实事”,2023年进一步拓展到13类55件,持续扩大优质服务供给,体现了民生实事安排与江苏发展阶段相匹配、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时代要求。

  精准编排年度民生实事,确保“可感知、可落实、可支撑、可考核”,省政府年度民生实事被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附件,每年均提请省“两会”审议,接受社会监督。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每件实事均落实到省级责任部门,分解到各设区市,节点化推进落实。

  “今年上半年55件民生实事项目实现‘进度过半、任务过半’,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相关民生实事做法得到国家充分肯定。”王荣飞说。

  下一阶段,江苏将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完善定期调度、定期督办、年底考评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各地全面落实民生实事所需资金,完善政策配套,加大服务保障,确保民生实事早落实、群众早受益。

  聚焦共同富裕,多措并举促增收

  发布会透露,我省正研究起草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探索富有江苏特色的实现路径,努力在促进共同富裕上走在前做示范。

  据悉,我省每个五年都接续出台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清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十四五”时期,13个领域90个服务项目的省级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落地实施。

  此外,我省还建立了由27个部门组成的城乡融合发展省级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扎实推动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同时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重要内容纳入省政府督查激励。下一步,江苏将继续坚持试点引路,赋能支持宁锡常接合片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深化改革探索,持续巩固先行省份优势地位。

  富民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2022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6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979元,位居全国第四位。今年上半年,我省居民人均收入27795元,较全国平均水平高8123元,同比增长5.6%。

  各级政府坚持就业优先,精准加强服务保障,实施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42条措施,稳定就业基本盘;推动自主创业,释放财富创造潜力。全省254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吸纳3万多家中小微企业入驻,解决就业近80万人。

  聚焦缩小收入差距,江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省16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探索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2022年带动农民就业约60万人。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是关键。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赵庭朴介绍,截至6月底,全省共保障低收入人口97.7万人,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823元。温情社会救助改革实现“快”响应、“简”程序、“暖”服务,实行民政领域社会救助“省内通办”。

  聚焦“一老一幼”,托起“朝夕美好”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省系统构建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质的“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全省共建成养老床位68.3万张,在业养老机构2199家,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到67.5%;建有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407个、农村标准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36个、320万老年人接受专业化居家上门服务;累计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万户。全省共有4.05万家与养老相关的企业,总量全国最多。

  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率先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和主动发现机制,孤儿保障标准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县级全覆盖,共建成乡镇(街道)未保站1315个、省级未保站(儿童“关爱之家”)805个。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生保障与服务的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保障生存型向品质生活型转变。为此,今年全省还将改造提升标准化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00个、社区助餐点500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000个,设置家庭养老照护床位1000张,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万户,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聚焦高效治理,激活“最大公约数”

  赵庭朴介绍,江苏正以高品质生活为目标、高效能治理为基础、高水平服务为手段,探索基层治理创新,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服务管理体系。

  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加强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涌现出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徐州市“马庄经验”等一批社区治理创新经验。

  截至目前,全省2.13万个城乡社区已实现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一门受理、一站式服务、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基本健全,智慧社区建设从点到面,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促进基层治理逐步实现“整合资源、激发活力、创新服务”目标。

  据统计,全省共登记各类社会组织8.4万个,社区社会组织14.1万家,总数全国第一。这些社会组织和9.98万名持证专业社工、11万支志愿服务队伍、2200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城乡社区一线,为居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差别化的社区服务。2022年,全省采取“公益创投”“微服务”等方式,投入资金约2.6亿元,引导创新开展社区服务。

  新时期,江苏各地将充分汲取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持续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筑牢为民办事的服务基础,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改造提升和新建3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畅通社会力量参与“融合共治”,共同谋划基层治理和民生建设的“最大公约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悦 刘玉琴

  部分图片来自镇江市委宣传部、泰州市委宣传部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