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水韵江苏“创新之潮” 接上清北“源头活水”
2023/10/22 19:53  新华报业网  

  省科技厅赴京“四对接”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政策宣介会——

  水韵江苏“创新之潮” 接上清北“源头活水”

  交汇点讯 10月20日-21日,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科技厅等单位主办的2023年江苏“四对接”活动——科技创新和人才政策宣介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成功举行。省科技厅率13个设区市的科技部门、高新园区以及科技企业在清华、北大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科技创新政策推介、产学研项目签约、人才团队成果对接、重点实验室平台考察、院士专家拜会等一系列活动。水韵江苏的这股“创新之潮”,接上了北京地区大院名校的“源头活水”。

  “水韵江苏”牵手清华北大,激发科技创新力

  招才引智,政策先行。“现在的江苏,呼唤人才、求贤若渴。”宣介会上,江苏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江苏出台了一批含金量高、突破性大的政策文件,着力支持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实施顶尖人才支持计划,对重点人才(团队)一事一议、集成支持,最高可给予1亿元顶格资助,着力建设成果转化载体,创新合作组织方式,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让科技人才在江苏有更多的“获得感”。

  活动上,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在清华大学,“宽频带太赫兹治疗系统研发”等11个项目完成签约,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光溪,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李水清以及来自车辆与运载学院、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材料学院、电机系、机械工程系、化学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计算机系等近70位相关领导、专家到场洽谈。在北京大学,“量子光电材料平台”等3个项目完成签约,北京大学副秘书长、党办校办主任王新强,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副部长李晓强,以及未来技术学院、物理学院、药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院、信息科学学院的50位相关领导和专家教授来到现场进行对接交流。

  活动中,省科技厅率13个设区市的科技部门、高新园区以及科技企业代表考察了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以及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数据空间技术与系统研究中心、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会后,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领导还先后拜会了孙家广院士、陆建华院士、秦国刚院士等江苏籍院士代表,共叙家乡情谊,共话江苏科技发展。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江苏作为产才融合发展的创新高地,承载了无数“清华人”“北大人”等科研人才在江苏创新创业、实现理想抱负。

  5小时36分,是乘坐“复兴号”高铁从北京到南通的时长。这是一段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们无比熟悉的路程。

  2019年,北大“未名湖”牵手南通“紫琅湖”——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正式入驻南通。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焱告诉记者,“四年前,北大团队刚落地南通时,我们有很多技术储备,但没有合适机会进行产业化。因此,以研究院成立为契机,我们希望一方面能立足南通,将北大的成果转移转化,开展应用技术开发,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工程化技术难点;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够回报当地,通过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和孵化平台,用多种方式培育和集聚科技企业,带动光电生态圈,促进创新科技发展。”

  李焱告诉记者,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落地南通以来,通过“以才引才”推进,形成“滚雪球”式引才效应,研究院以院士团队为核心,目前参与研究院工作的北京大学教师5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31人,长期派驻南通参与研究院管理和研发工作的接近10人。研究院在南通当地已汇聚了50人的全职人员团队,初步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今后,还将通过研究室、项目部、微纳加工平台、孵化器等引才,加强人才培育,形成聚集效应。

  “近年来,南通对于科技政策进行了集成优化、提档升级。”南通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男男表示,今年南通重磅推出了“新科创30条”,让各类创新主体真正享受“真金白银”的优惠,建立全方位技术转移政策体系,鼓励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支持引进专业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加速科技成果、项目引进落地,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同时突出高精尖缺顶级人才引育,助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创新需求侧紧密对接。

  成果落地江苏,校地“双向奔赴”

  毕业于清华,创业于无锡,再回到母校,威脉清通医疗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昊的身份已不仅是一位科研人员,更是一位参加项目签约仪式的企业代表。“当年公司落户无锡,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于昊说,这次他是代表公司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签约“宽频带太赫兹治疗系统研发”合作项目。

  “太赫兹技术是一项相对新的技术,以往在汽车雷达、安检设施等方面都有所应用,近几年,科研人员发现太赫兹技术也可用于医疗用途,在细胞的活化、人体伤口愈合、甚至在癌症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具有前景。”于昊告诉记者,在本次签约的合作项目中,清华大学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企业再对接医院进行临床合作,打通临床端、技术端、产品端三方,未来有望运用这项前沿技术制造出新的医疗器械。

  “北京人才密集,而无锡制造业强势,如何打通研发、制造,到售后、商务的链条,离不开校地双方的紧密合作,目前,我们的前期研究已经看到进展,接下来就是让产品落地。”于昊说。

  科研人员与江苏企业“双向奔赴”,瞄准行业前沿和科技创新需求,共同推进成果。这样的校地、校企合作还有很多在江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本次“四对接”活动中,江苏省各市科技部门代表来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多个重点实验室观摩、洽谈,生发出不少产学研合作的萌芽。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便是其中一站。依托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无缝衔接”,承载转化医学的探索和实践。

  解析脑连接图谱和功能动态图谱是国内外脑科学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为此需要打造自由运动动物佩戴式显微成像类研究工具。在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搭建的“南京脑观象台”的支持下,科研团队开发完成2.17克重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小鼠“深脑成像”。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晋伟告诉记者,“得益于南京市和江北新区的大力支持,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在成像技术、新药研发、心脏再生等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申请知识产权40项,发表高水平文章31篇,孵化和引进公司累计17家。今年,研究院还承担了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课题3项。”

  “高校是一个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与高校的高质量建设相伴相生、共荣共进。”南京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党组书记赵成军表示,针对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需求,南京已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体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为成果落地提供应用场景和产品首购首用服务,支持更多高校创新成果在南京转移转化。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是江苏不断深化校地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江苏历来重视产学研合作,把深化与大院大所大学的合作置于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突出位置。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3年和2004年,江苏就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截至目前,清华大学在江苏共建各类载体平台30多个,近5年实施合作项目700多项、合同金额超8亿元;北京大学与江苏企业累计签订各类合作项目200多项,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7个。

  合作模式深化,打造创新“强磁场”

  在省校双方共同努力下,地方和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层次持续提升、领域不断拓展、形式更趋多样,更多“科研之花”在江苏结成“创新之果”,也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依托2012年成立的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2021年5月,能源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两年以来,已有大规模数字储能管控平台项目、分布式光储微网项目等多项科技项目落地,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这与校地双方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密不可分。

  “单打独斗是做不出来技术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创新成果落地需要有人、财、物的支持。”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程林表示,能源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落地在无锡,带有物联网技术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的愿景。而无锡作为我国的“物联网之都”,是物联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很好的产业集群效应,地方在人才、资金方面也提供了大力支持。“学校与当地的合作模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成立研究中心,还有将知识产权成果在当地落地转化,也有学生来到当地创业,这三种方式以往都有成功的案例。”

  “无锡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由来已久,近年来也在不断迭代升级。”无锡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建平介绍,多年来,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从专家学者与企业点对点对接,发展到高校到地方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再到目前建立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地方与高校共建研究院等等,并不断向垂直应用领域发展。据介绍,无锡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在其优势学科领域共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

  在本次“四对接”活动中,带领企业来到清华大学进行项目签约的徐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鲍斌深有感触,“我们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变得愈发务实,更多是注重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他表示,徐州作为制造业强市,近年来徐州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力度在加大,转型的速度也在加快,在此过程中,科技的力量起到很重要的支撑作用。“科技部门要把企业技术需求找清楚,再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科研机构,在其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杨易臻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