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南宋、“李白”会“杜甫”……文化科技融交会各项展示惊艳亮相 插上“科技之翼”,解锁文化传承“无限可能”
2023/09/22 17:12  

  “李白”和“杜甫”相聚,“苏轼”说起南京话;乾隆视角看冰嬉,和机器人对战下围棋,扫码体验“南宋人的一天”……昨天开幕的2023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吸引力十足。自创办以来,文化科技融交会始终坚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推动中华文化的数字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实现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目标。当文化插上“科技之翼”,数字化浪潮下的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让人惊艳。

2023文化科技融交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董家训 孙中元 王璠 摄

  逛南宋、看冰嬉、修文物……传统文化焕发全新生命力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走进展厅,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跃然眼前。

  你和800多年前的南宋人,或许只差了一个“二维码”的距离。拿出手机,扫码进入“南宋人的一天”,瞬间切入了南宋时期的生活场景。这项体验以宋画为蓝本,通过动态化创作进行情境再现,将南宋人的生活场景融合成一幅有声的动态“生活长卷”。同时,让具体的文物入画,将其置于使用情境中,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它是做什么用的、当时是什么样的人在使用它。

  200多年前,86岁的乾隆皇帝身穿厚厚的貂裘大衣,在文武百官陪同下前往观看冰嬉活动,这场比赛中每名溜冰运动员的动作与神态,都被清代画家记录了下来。拿出手机扫码,便可以看到采用3D数字技术“复活”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宫廷绘画《冰嬉图》,画中160组“运动员”正在射箭、飞叉、耍刀、使棒……展开一场冰嬉盛宴。

  甲骨文、石刻拓片、版刻古籍……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在AI古籍文化元素提取处理平台进行批量识别。据相关统计,2021年底,我国古籍有20余万种60多万部,加上副本共有270多万部,待提取处理的文化元素数量庞大,而对古籍文化知识有需求的人群也逐渐从收藏研究单位扩展至爱好者、学生游客等。AI古籍文化元素提取处理平台,给出了古籍文化资源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知识化的全程解决方案。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应县木塔凭借独特的设计、结构与施工,屹立近千年而不倒。但受地震、风雨、战乱等因素的影响,木塔损伤逐渐累积,保护任务日益严峻。中华古建数字文博产业项目,将应县木塔等古建筑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及数字化呈现,并运用在文旅、文教、文创、文娱等方面。

  展会上,还能手持3D扫描仪,现场体验文物修复,感受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华文化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作为今年文化科技融交会联合腾讯“探元计划”重点打造的特色展区之一,聚焦中华文化领域的科技创新方向,真正做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23文化科技融交会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展台 董家训 孙中元 王璠 摄

  李白、杜甫、苏轼、爱因斯坦……“名人”跨越时空大聚会

  一场展会竟让“名人”齐聚?李白、杜甫、苏轼、爱因斯坦……出现在同一个时空、同一片场地。

  “在下李白,李太白,从唐朝穿越而来的仿生人,杜甫,你怎么也来了?”“在下仿生人杜甫,向诸君问好,太白兄,我曾在天地之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杜甫“复活”准备现场斗诗?走近一看,竟是仿生机器人。只见一袭白衣的“李白”,腰间挂着酒葫芦,睫毛微颤,一旁席地而坐的正是“杜甫”。观众们纷纷拿出手机与“李白”“杜甫”留下独特的合影。

  据悉,这种仿生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68个可动关节以及独特的控制系统。同时,科研人员还通过采集大量的表情信息数据,让其模拟人体肌肉运动轨迹做出真实的表情,最大程度还原真人的说话方式。仿真人采用医用级仿真皮肤技术,用手触摸时可以感受到其柔软的触感和人体的韧性,宛如真人。以仿生人形机器人为载体,分别千年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此番在南京再度相会,用诗词互诉衷肠,呈现给观众一幅千年前两位诗人饮酒作诗的美好画面。

  在李白和杜甫仿生机器人旁边站着的,是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只见它右手比着“耶”,还向观众调皮地眨着眼睛。

  李白吟出:“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苏轼用南京话回道:“莱斯,莱斯!”在展会上,看到“李白”和“苏轼”在《金陵图》里跨越时空相聚的一幕,引得观众哈哈大笑。德基艺术博物馆与小鱼科技、达斯琪、投石科技等强强联合,打造出“苏轼”和“李白”跨越时空“相会”的水墨动画场景,令人耳目一新。

  “快看,这里有齐白石的画。”金东数创打造的《一花一世界》沉浸光影空间,吸引众多观众驻足。通过对视频、声音、动画、装置的组合应用,在这里可以看四季之间的花木生长,听枝头篱下的鸟啼虫鸣。观众在三维空间里真实感受到了大师笔触在画作上的气韵流动,实景与作品细节切换之间的情感流露,在无限沉浸的剧场中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一系列前沿性技术成果在文化科技融交会上,以生动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这次参会,收获非常大。”许多参展商表示,通过文化科技融交会这个平台,不但展示了自己,达成了合作,还在同全国各地同行的交流中,进一步激发了创新思维。

2023文化科技融交会现场,观众“见证”仿真人“李白”和“杜甫”相会 董家训 孙中元 王璠 摄

  赏长江春色、游长江地标……用数字技术弘扬长江文化

  如何用数字技术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春色图”超长拼接屏互动体验、VR飞越长江、“云游大桥”小程序、“数字长江”元宇宙博物馆等,以十足的科技感和“沉浸+”展示,惊艳观众。

  《长江春色》大型长卷由江苏省国画院创作,原作尺寸超过百米,描绘了长江流域十多个省市的自然生态及城市景点风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数字化项目“长江春色图”超长拼接屏互动体验,通过数字化扫描、动态化呈现,并为各个点位地标增加创意活动内容,让《长江春色》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变成了用户可沉浸交互的长江数字文化体验新产品。VR飞越长江,则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漫游南京眼步行桥、长江大桥、鱼嘴生态公园、阅江楼等17个南京经典长江地标。

  南京长江大桥首个元宇宙体验产品——“云游大桥”小程序,打造了云上虚拟空间,让观众能够超越时空限制,沉浸式一键探索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风貌。观众可以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自在行走,以数字化方式畅游体验,720度感受全景南京长江大桥风貌。每走到一个地标,还有地标简介讲述重要节点、历史故事,还可以切换白天、夜晚模式,甚至在大桥上看一场烟花秀。“原来1968年大桥刚通车是这样的!”观众季佳佳欣赏着面前的壮观场景,发出了惊叹,“我明天要带爸爸妈妈一起来,他们肯定特别喜欢。”

  “数字长江”元宇宙博物馆则让观众感受到长江更大的魅力。现场观众使用VR头戴式显示器和手机在线访问博物馆,可以聆听数字虚拟人讲解,欣赏长江360度全景影像,浏览长江文脉演变、文化遗产及近年来长江大保护成果。这一运用数字技术弘扬长江文化的智慧文旅融合创新场景,赢得众多赞叹。

  “探访”完长江文化,还可以逛一逛运河数字体验展。河道帆樯云集、桥梁人来人往、两岸人烟辐辏……在“流淌千年‘数’言新生”运河数字体验展上,观众在欣赏古运河场景的同时,通过手势互动就可“身临其境”地体验漕船过闸、修复河堤、对话古人,直观感知运河历史风貌、文化底蕴和科学工程,体验别样的运河之旅。

  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长江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变迁,南京更是依江而生,伴江而兴。厚重的长江文化,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不但能展示长江文化的独特价值,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长江文化的魅力。

  体验AIGC、沉浸式“城市漫步”……让数字技术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如何让数字技术赋能百姓文化生活?文化科技融交会期间,不仅整个展馆是一场充满趣味和互动的沉浸式派对,更能在全城来一场沉浸式“城市漫步”。

  展厅里,记者看到一名小朋友正在和AI机器人进行“围棋大战”。机器人落子“快、狠、准”,引起小朋友阵阵惊叹。思必驰展位的数字人,无论是面对观众的粤语、四川话、上海话,还是英语、法语、俄语,都应对有度,赢得在场观众一片点赞。AI绘画平台“丹青约”采用完全中文生态多模态模型“玉知”“丹青”,观众借助AI绘画平台“丹青约”就能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水墨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是今年当之无愧的热词,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AIGC技术,并亲身体验其创造力与合作潜力,“A—Touch与未来对话”AIGC体验空间应运而生。在这里,观众可以发掘AIGC的无限可能——利用AIGC技术,将自己的想象力无限放大,秒变后期大师或音乐大师;观众也可以带着“剧本”,借助AIGC,生成属于自己的专属动漫作品。这种人与AIGC的“合作模式”不仅增强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展示了AIGC技术在协同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

  走出展馆,本届文化科技融交会联动全城,推出“南京沉浸式文化生活消费季”品牌活动。

  可以去看沉浸式戏剧演出——开心麻花《方橙市大侦探》、瞻园《金陵·王府往事》、雨花剧院《代号1921》、熙南里《南京喜事》、中华门城堡《心印·中华门》;可以去欣赏沉浸式艺术展览——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德基艺术博物馆《金陵图》数字艺术展、《超感世界》沉浸式科技艺术体验展;还可以去逛沉浸式文化空间——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南湖记忆街区、喵喵街、西城·夜未央运动街区、大报恩寺遗址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沿着这条“城市漫步”路线,让人充分感受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场景。

  文化科技融交会期间,南京文化小店—100万元沉浸消费季专项消费券同步发放,受到市民欢迎。一系列举措,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来源:南京日报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