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专家,探寻七座文化名邑
2023/10/13 15:52  

  9月28日,沪宁沿江高铁正式通车,这是江苏高铁史上的浓重一笔,也是沿线居民的期盼之旅、幸福之路。沪宁沿江高铁起自南京南站,全长278.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南京南、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8座车站。

  七座长江沿线的江南名邑,犹如七颗璀璨的珍珠,从此被沪宁沿江高铁一一串起。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这七座“小而美”的文化名邑,也都各自拥有令人流连忘返的文化胜迹,诞生过诸多文化名人,产生过众多传世名著。《人文周刊·文脉》版采访了七地的七位地方历史文化学者,由他们梳理本地历史文脉,推荐文化胜迹,并邀请读者,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乘坐沪宁沿江高铁,细细品味江南之美,共读这些名邑的人文历史。

  句容:

  道教文化丰富, 也是红色热土

  茅山,北起镇江市丹徒区华山,经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区市,南至高淳游山,延绵90多公里,但主峰却是在句容市境内。茅山因山势曲折,古名“句曲山”;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世人,为纪念茅氏功德,后人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茅山

  茅山是中国道教上清派发源地,道教文化尤为丰富,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之美称。茅山道教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其他教派的优点,成为江南主要道派。茅山上清派的诸多宗师高道,在道教理论、哲学、经籍、音乐、修炼、医药、化学等方面留下了许多著述和实践记录。

  茅山还是一块红色热土。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茅山地区建立了苏南最早的一块抗日基地。茅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有道教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地下地上都有大量文化遗存,保存着如梁代石井栏、唐代鎏金龙、宋代“四宝”“玉简”和许多砖石碑刻等珍贵文物。

  历史上,句容人才辈出,东晋葛洪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葛洪(283—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

  葛洪继承了东汉方士左慈、从祖葛玄及其师郑隐的炼丹理论,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炼丹术,在长期研制金丹的实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到某些物质的特性及其化学变化。他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其著作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化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对养生延年的各种方术均有论述。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道教徒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认为“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在《抱朴子·外篇》中,他专论人间得失,臧否世事,主张治乱世应用重典,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与德行并重,立言必须有助于教化。《抱朴子》已收入“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出版的《江苏文库·精华编》中。

  ——句容市史志办主任

  吕兴齐

  金坛:

  人文胜迹众多, 华罗庚的故乡

  毗邻句容的金坛,其名称由来也与茅山有关。茅山的一部分坐落于金坛境内。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因传说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由金山县改为金坛县,此后名称一直未变。

三星村遗址

  三星村遗址、华罗庚纪念馆、段玉裁纪念馆、戴叔伦纪念馆……金坛人文胜迹众多,其中,位于金坛区朱林镇西岗三星村北的三星村遗址尤为引人注目。

  三星村遗址于1985年被发现,1993年至1998年历经六年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三星村遗址分布面积较大,保存状况良好,墓葬分布密集、出土文物丰富精美,突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填补了我国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体质人类学研究的空白。据碳十四测定,三星村遗址距今约6500—5500年,时代与马家浜文化中晚期至崧泽文化早期相当。作为长江文化带上的重要史前遗址,三星村遗址对进一步阐明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明、厘清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具有特殊意义。2023年4月,三星村遗址第二次主动性发掘启动,这次发掘将进一步究明三星村遗址全貌,阐明遗址内涵。三星村遗址公园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

  金坛历史名人众多,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来自金坛。清代,金坛语言学家段玉裁著有《说文解字注》,是金坛人为江苏文脉贡献的重要学术著作。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金坛人,乾隆年间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晚年引疾归乡,潜心从事音韵学研究。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是清代朴学之杰出者。

  段玉裁主要成果集中在他73岁写成的《说文解字注》一书中。“注释”是古人著书立说的重要体裁,如果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重在经汉字字形揭示汉字的本义,《说文解字注》则重在用传世文献揭示汉语词的引申义,并利用各类材料证明本义,同时辨别不精当的本义。《说文解字注》从成稿至付印,前后长达四十年之久。王念孙称赞“自许慎之后,千百年无此作矣。”《说文解字注》已收入“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出版的《江苏文库·精华编》中。

  ——金坛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吕洪力

  武进:

  文脉绵长, 吴文化发源地之一

  “武进”一名来源于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崇尚武功,以统一大业为己任,于嘉禾三年(234年)改丹徒为武进,取“以武而进”之意。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恢复丹徒旧称,并分丹徒、曲阿以东地区置武进县。

  武进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位于湖塘镇西南的淹城遗址是武进重要的人文胜迹。淹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地面城池遗址,早在东汉时期,见诸《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毗陵县南城,故古奄君地也。”淹城虽屡见于有关史籍和府县志,但并无详尽确切记载。一直到1934年,江南大旱,河流干涸,唯独淹城的河水清澈如常。当地人发现大量几何印纹陶片,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这座隐没近3000年的古城池才重新进入人们视野。

淹城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博单位先后对淹城遗址进行五次考古发掘,探明淹城为独特的“三城三河”形制,从里向外,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和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而成,城河相间相依,是世界现存古城池遗址中独一无二的形制。1958年起,淹城遗址区域内先后出土独木舟、青瓷鼎、三轮青铜盘等珍贵文物近2000件。淹城遗址留下很多未解之谜,其真实身份目前存在“奄君国都说”“吴国水军训练基地”等多种说法。

  武进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先后诞生了19位帝王、9名状元和1546名进士,为全国县区之最,涌现出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和恽南田、刘海粟等名家大师,以及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革命先烈。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赵翼(1727-1814)就生于今武进区戴溪桥。他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会试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贵州贵西兵备道。他的诗名闻于全国,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存诗近5000首,他的名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五首·其二》)家喻户晓。在史学方面,他著有《廿二史劄记》《陔馀丛考》等。《廿二史劄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江苏文库·精华编》首批书目中,赵翼一人就有《瓯北集》《廿二史劄记》《陔馀丛考》三种入选。

  ——武进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朱建刚

  江阴:

  江南名邑, 徐霞客知名度最高

  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江南名邑江阴和长江的密切联系。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江阴地处大江之南,故名江阴。

  江阴人文景观荟萃,文脉百世流光,拥有“游圣、学政、军事、民乐、中医”五大文化品牌。其中,承载着军事文化的黄山,是来到江阴不能错过的胜迹。黄山位于江阴市区北端,滨江蟠踞,东西走向。黄山的名称来源于战国时期,黄山最高峰海拔91.7米,历来为邑人胜游之地。当时江阴一带是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山即以其姓为名。

黄山

  长江之水自镇江的金、焦二山而下,直冲黄山矶头,水势湍急。黄山之下,形成下游段最狭窄处,宽度仅为1.25千米。站在山上眺望江北,仿佛近在咫尺,黄山成为一处天然要隘。东晋文学家郭璞曾来到江阴黄山定居,他目睹江流滚滚东下,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江赋》,以瑰丽的笔触描绘了长江的气魄宏大。这一辞赋名篇被昭明太子萧统收入了《昭明文选》。

  江阴黄山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它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就在黄山席帽峰筑石室,作为举烽火之所。明代后期,黄山大、小石湾修筑炮堤,配置红夷大炮11尊。倭寇来犯,便发炮轰击。清道光年间,江边修筑炮台15座。清同治、光绪年间,清廷在黄山构筑明、暗炮台。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重建黄山炮台,设置暗堡、暗炮、藏兵洞和工兵营。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国民党江阴要塞7000多名官兵举行阵前起义。

  杨名时、蒋春霖、刘天华、刘半农、巨赞、吴文藻、上官云珠、 吕斯百……江阴文化名人代不乏人,其中享有最高知名度的,应该是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而他的《徐霞客游记》堪称江阴为中国文化史贡献的皇皇巨著。

  徐霞客(1587—1641),江阴人。他受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放弃科举,走出书斋,投身于山水之间,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记》共60万字,是古代篇幅最大的游记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广泛系统地探索和记载岩溶地貌的地理学巨著”。该书记录了大量自然、人文景观,对我国地质地貌进行大面积考察,在地理学、旅游学等方面有着极高的影响,促进了地理学研究走向科学化。2011年,《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江苏文库·研究编》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中出版有徐霞客传记。

  ——江阴作家、历史文化学者

  陶 青

  张家港:

  多处遗址, 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很多人认为,张家港1962年建沙洲县,1986年撤县建市,短短几十年没有多少历史文化可言。其实是很大误解。张家港的文明发展史至少已有8000年,发现于南沙香山之麓东山村遗址给出了生动证明。在千年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张家港人不仅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样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黄泗浦

  张家港地处江尾海头,留下了多处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位于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处的黄泗浦遗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处。2008年和2009年,考古工作者对黄泗浦遗址进行两次抢救性发掘,发现唐宋时期的房址、灰坑、灰沟、水井、道路、墙基古河道等遗迹,出土各种文物1500多件。经推断,此处所在地应是晋唐时期尊胜禅院遗址。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和尚在前五次东渡未果后,率众弟子乘日本遣唐使归舟,从黄泗浦出发开始第六次东渡,获得成功。

  考古成果显示,鉴真启航前下榻处很可能就是尊胜禅院。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表明,黄泗浦遗址是江苏乃至全国少见的隋唐时期古遗址,是唐宋时期长江入海口南岸规模较大的集镇港口。不久,黄泗浦遗址将作为考古遗址公园,对公众开放。

  从历代志书可知,张家港境内的名贤名家群星璀璨,光耀千秋。唐宋至晚清张家港境内至少出了2名状元、1名榜眼、4名探花数百名进士。河阳山的唐代状元陆器,是苏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状元。以文学为例,出生于今鹿苑镇的钱谦益在明末清初称雄东南文坛,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明朝灭亡后,钱谦益的诗寄寓沧桑身世之感,开有清一代诗风。他所撰《钱牧斋先生笺注杜工部集》已经收入《江苏文库·文献编》。

  以医学为例,出自张家港凤凰镇的缪氏世代行医,饮誉杏林,其中,明代名医缪希雍著有《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广笔记》,被选入清代《四库全书》并多次翻印。《神农本草经疏》共30卷,选药490种,在医药史上影响很广;《先醒斋广笔记》所载秘方、偏方、验方极为丰富,兼采常用药400余种,后人评介“所论多有创见”。《明史》将缪希雍与《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相提并论,同时列入第299卷《方伎传》。

  ——张家港历史文化学者

  徐祖白

  常熟:

  崇文重教, 融山水城园于一体

  灵山秀水,书城常熟。常熟是典型的江南古城,融山、水、城、园于一体。常熟城插虞山,“十里青山半入城”;又携尚湖,“千顷碧波涌西门”。虞山,古称乌目山,一名海隅山。因商末周太公次子仲雍(即虞仲)去世后葬此山,遂改名“虞山”。虞山西南险峻,东北平缓,峰峦回环,林木葱郁,密布自然及人文景观。山间自然景观,多崖、洞、泉、林。前坡以崖石著胜,如剑门石壁、拂水岩、宝岩等。后坡以溪涧闻名,如桃源涧、石屋涧、破龙涧、坠石涧、秦坡涧等。虞山人文景观众多,有齐梁兴福寺、南宋维摩寺、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南宋辛峰亭,诸多名人墓葬分布于山麓之间,如商末仲雍墓、仲雍曾孙周章墓、春秋言偃墓、元画家黄公望墓、南明忠臣瞿式耜墓、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墓和柳如是墓等。

虞山

  尚湖,又名照山湖、常湖,相传殷商末年姜尚避纣曾隐钓于此,因名尚湖。湖面若一弯明月,碧波荡漾,平明如镜。元代画家黄公望常于山麓湖畔饮酒长歌,观摩湖山胜景。明代吴中文士唐寅、沈周等常泛舟湖中吟诗作画。

  历史上,常熟名人众多,方志所载的常熟先贤,就有巫咸、巫贤、仲雍、言子等,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言子是孔氏私学南下并传播中原文教于吴地的创始者,也是中国南方最早的藏书家和文化传播者,开启了儒学在江南的传播,他笔录传播的《礼运》,是孔学的重要文献。常熟崇文重教,自唐至清,有进士485名,其中状元8名、榜眼4名、探花5名。《江苏艺文志》记载的常熟著述家就有2085人,著述雄冠东南。

  在《江苏文库》已出版书目中,常熟人的著作数不胜数,以《精华编》为例,就收录了常熟人冯班的《钝吟杂录》、曾朴的《孽海花》、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280万字,以明末政区为本,分区论述历代疆域形势及历史沿革和军事险易,着重考订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之迹,兼述自然地理和农业、漕运等;《孽海花》揭露了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封建士大夫的昏庸与堕落,被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此外,《江苏文库·研究编》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中,收录有常熟人、清末状元、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翁同龢的传记。

  ——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曹培根

  太仓:

  郑和七次下西洋, 由此起锚

  “太仓”一名最早出自于北宋学者郑亶《吴中水利书》:“昆山之东,地名太仓,俗号冈身”。相传春秋时,吴王在此建仓,故名“太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太仓拥有多张靓丽的文化名片:郑和七次下西洋起锚地、娄东画派发祥地、江南丝竹发源地等。而浏河古镇更见证了千年间太仓因航运而繁盛的辉煌历史。

浏河天妃宫

  浏河镇是长江入海口的古镇,是历史上著名的渔、盐集散地,建于北宋景祐年间,盛于元代中期和明代前期。元代时,这里称刘家港,是海运漕粮的始发港。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从刘家港起锚下西洋,到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刘家港由此成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每次下西洋之前,郑和都要在刘家港天妃宫进香拜祭,祈求平安。太仓成为船队仓储补给、船舶修造和人才集训的基地,同时也是迎送朝廷命官、接待各国贡使、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宴劳赏赐将士的场所。外国使节来刘家港被允许私带货物销售。刘家港遂成为最便利的贸易集市和闻名中外的国际贸易大港,商贾云集,财富甲于天下。

  如今的浏河古镇,以澛漕河为轴心,河街相依,纵横有序,以天妃宫为代表的众多明清建筑坐落于古镇老街,妈祖文化、郑和文化、渔文化为特色的江南古港风情得以显现。

  太仓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明清时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张溥、吴梅村、陆世仪,明清以来的著名画家仇英、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朱屺瞻、宋文治等均出自太仓。在《江苏文库》中,收录了很多太仓人的著作。王世贞是明代中晚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戏曲理论家,明中晚期文坛“后七子”领袖。他早期的文学主张为“文宗秦汉,诗法盛唐”,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等。《艺苑卮言》已经在《江苏文库·精华编》中出版。松江人陈复表将王世贞著作汇为《弇州史料》前后集100卷,内容含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传记、边疆史地、奇事佚闻等,是一部重要的明代史料汇编。吴梅村是清代著名诗人,是娄东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名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圆圆曲》)早已家喻户晓,《吴梅村诗集笺注》也已收录于《江苏文库》中出版。

  ——太仓博物馆馆长

  朱 巍

  来源:新华日报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