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运盐河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文旅名镇
2023/10/20 14:19  

  扬州作为运河申遗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牵头城市,仪征作为在漕运盐运史上具有突出影响的节点城镇,十二圩作为仪征“因盐而生、因运而盛”的核心载体,在深入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大的担当。

  深入开展运盐河文化研究,进一步发掘其运河文化价值。运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北运河区域的独特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看,大运河建设存在着明显的“江浙强而其他六省区弱”的突出问题。在江苏省内部看,同样存在着“江南运河强而苏北运河弱”的不协调问题。对于扬州、仪征而言,在挖掘运盐河文化资源、阐述运盐河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提炼运盐河发展主题、规划建设运盐河特色等方面的自觉意识还不够突出,总体思路与战略定位还不够明确,实施方案和发展路径还有待特色化与优化。素有“江上盐都”之称的仪征市十二圩,应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和特色,深入研究、阐释、构建运盐河与世界遗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联系与现实链接,与其他城市实现差异化和互补发展。

  把握当代大运河的文化主体功能,探索文化引领特色小镇发展新路。大运河沿线的文旅特色小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有效解决传承与利用、保护和发展的固有矛盾。特色小镇可分为“空间主导、产业主导、文化主导”三种模式。一是以浙江云栖小镇为代表的“产业+小镇”模式,先有某个主导产业,再建城镇生活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二是以上海枫泾镇为代表的“小镇+产业”模式,先做好建制镇的城镇功能和公共服务,再结合已有的产业基础“除旧布新”。两者各有局限性。“产业+小镇”的模式,在实际建设中经常会混同于过去的工业园区,而有了产业也未必就一定是特色小镇。“小镇+产业”的模式,需要本身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启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扩建,很容易陷入“产城不融合”的陷阱,现在很多失败的特色小镇,主要属于这一类。三是遍地开花的文旅特色小镇。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无论是“产业+小镇”模式,还是“小镇+产业”模式,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景深和内涵。不仅现代产业、产品容易复制,当代城镇空间、公共服务也很容易趋同。这是产业同质化竞争、城镇千城一面的根源。独特地理环境资源和独特乡邦文化谱系,是特色小镇在空间和产业上真正做出特色特殊也是形成优势的核心资源。但也要注意与产业结合脱离,走向产业和人口的空心化。

  做好主题策划规划,提升品牌设计水平。一是要深入研究总结“产业+小镇”的经验教训,避免“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与运盐河历史文化不融合或假融合”;二是要深入研究总结“小镇+产业”的经验教训,避免“只有房地产、景区而没有支柱产业、产值”;三是要深入研究文旅特色小镇的优势和短板,避免“只有人气而没有消费”。在此基础上,积极融入运河世界遗产、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战略,探索构建科技与历史、数据产业与运河文化、人文与经济比翼齐飞和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打造一座以运盐河为文化品牌、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经济基础、独具特色与别有风味的运河文化名镇,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张微型金名片。

  来源:新华日报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