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下足调查研究“实”功夫
2023/06/14 18:47  新华报业网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材料:苏轼主政颍州之初,当地官员为除京城开封一带水患,正着手开挖“八丈沟”,工程体量巨大。苏轼认为自己尚未充分掌握情况,提议暂缓推进,随后马不停蹄赶赴现场勘察。通过缜密考察和会商,他发现开挖八丈沟不仅不能解决水患,还可能导致淮河倒灌。于是他接连上书朝廷,获准终止了这项费而不惠的治水工程。这则故事催人深思。

  历史是一条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河流。苏轼一生曾在多地主政,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开展调查研究的案例。通过实地调研,他摸清了情况、把准了民意,叫停了一些劳民伤财的工程、项目,如颍州“八丈沟”、扬州“万花会”;也办成了许多造福百姓、泽被后世的实事,如疏浚了杭州西湖、解决了徐州的多年水患……往事越千年,这些写在纸上、留在地上的实践经历都启迪我们:调查研究要下足“实”功夫、务求“实”效果。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党员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做好调查研究,关键是要深入实际、吃透实情,这样才能据实做出正确的分析研究、科学的决策判断。应当看到,在各种信息手段越来越丰富、便捷的今天,确有少数党员干部满足于借助“二手材料”来把握“一线情况”,习惯于沿袭他人的既有结论来代替自己的思考判断。这样“吃梨子”,难免会得出错误的认知,犯下“开挖八丈沟”之类的错误。

  下足调查研究“实”功夫,需要身到心入“察实情”。“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现、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要找准问题、吃透问题,就应当在思想意识上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在工作方法上改进调研方式、善于换位思考,在工作作风上删繁就简、深入群众。真正深入基层一线、走进普通干群了,不少在办公室里盘桓脑海的“问题”,往往就会浮现出破解的“办法”。

  下足调查研究“实”功夫,更要紧盯问题“出实招”。顾名思义,“调查研究”意味着既调查清楚矛盾问题,又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将其付诸实施。“出实招”要求党员干部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深化研究,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努力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切实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对策建议大而化之不解决实际问题。

  下足调查研究“实”功夫,还要抓铁有痕“求实效”。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最终目标,解决的实际效果决定了这一闭环能否最终围合。不妨说,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主要靠“脚力”和“眼力”,分析问题主要靠“脑力”,最终解决问题主要还是靠“执行力”。因此,在调查研究中还应坚持“问效于民”,问一问政策举措执行的具体成果、基层群众的实际“体感”,将其作为衡量检视整改、推动发展实效的重要标尺。

  调查研究关键在“实”,难点也在“实”。当前,主题教育正在各地深入开展,江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乡村社区、进厂矿企业、进学校院所,解群众之盼、解改革之难、解发展之需,大兴务实之风,努力将调查研究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调查研究实些、再实些,全省各项事业发展就能更快些、更好些。

  (左中甫)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