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㉜|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 : “三治”融合,求索“美美江村”
2022/08/30 08:58  新华报业网  

  关键词:#治理有效#

  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今已近5年。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走进乡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尤具深刻意义与特殊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5年来,在“鱼米之乡”江苏,乡村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又有着怎样的期待?近日,新华日报社联合江苏省委研究室、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共同启动大型全媒体行动“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用脚步丈量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的100个乡村,对话300位“新农人”、村干部与“原住民”,用记者、专家、行业主管部门等多重视角观察变化,用理性之思与实践之问激发全社会共同关注“三农”的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等报网端微同步推出系列全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太湖东南岸,“中国·江村”蜚声国际。

  一条小清河,入村“分野”,东西向形如弓,南北向似箭在弦,沿河村庄因之得名开弦弓村。

  上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这里写出著名的《江村经济》,“江村”成了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观察中国乡村的一扇窗。

  从中国最发达的乡村之一,到引以为傲的稻桑产业退出历史舞台,最后陷入发展“围城”,开弦弓村的沉寂一度令人唏嘘。近几年来,“江村”成了吴江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战场”,高起点、高规格综合提升项目得以实施,村庄自身则以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探索着“美美江村”的新路。

  “新农人”:让道德文化熏陶的火种延续下去

  这个假期,周家豪把他的暑托班办到了村里。

  “别看现在天气炎热,但是家长送孩子来上课的热情却很足。”在村里开暑托班这件事,周家豪心里很早就“埋下了火种”。

  2019年,市场营销学专业毕业的周家豪正和同学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做互联网教育。“当时面临着一个选择,项目孵化后,如何落地、去哪儿落地?”

  南靠沪苏浙高速公路,东跨苏震桃一级公路,庙震公路贯穿其中。处在临沪一小时经济圈内,去哪儿都方便,对彼时的周家豪而言,回家乡开弦弓村,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2020年4月,周家豪做了一个更加稳妥的决定:把企业放在七都镇上,注册名为贝加优艺术培训中心。“主要考虑的是,镇上覆盖面更广、生源更多一些。”

  采访中,27岁的周家豪回忆起小时候上海复旦大学老师在“江村”调研的空隙给村里孩子爱心授课的场景。“我一直在想,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让爱心的火种子在村里得以延续?”

  周家豪再次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他在市场调研中,他发现,一到假期,不少村民就为工作、家庭难以兼顾而犯愁,“孩子只能交给老人看管”。得到村委会的场地支持后,周家豪的开弦弓村首个免费“假日学校”迎来开班了。“我们招募到5位老师,他们都有公益情节。主要课程,有美术、书法、诗朗诵、国学、党史学习教育和家乡名人事迹讲述等。”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课堂上,小朋友们齐声朗诵着一首“横渠四句”,童声悠扬。“从我自身经历来看,小时候有这种道德音符真善美的熏陶,是一件挺重要的事儿,希望能够一直坚持着把这个公益暑托班办下去。”周家豪说。

  村干部:融合的落脚点是“美美江村”

  “从现实角度考量,开弦弓村综合提升项目面临规划面积大、改造难度高等挑战,现阶段仅凭村庄自身单打独斗,可能无法做到与全镇既定的‘一厅两廊三园’乡村振兴空间格局整体规划同频。”开弦弓村党委书记夏志骁介绍,作为一厅——“中国·江村”客厅的核心一环,开弦弓村的规划布局是“一心、一廊、三村、四园”。“‘一心’是以村委会和费孝通纪念馆为核心的中心区,‘一廊、三村’是由荷花湾村、南村和北村打造的一条江村百年发展乡村画廊,‘四园’则是南园、北园、桑园和蟹园。”

  如何让费孝通“志在富民”的思想和“美美江村”的愿景成为现实?吴江区镇村三级共同发力——2020年5月,“美美江村”乡村振兴党建联盟成立;6月,吴江区成立开弦弓村综合提升项目建设指挥部;9月,吴江区、七都镇两级成立江村文旅开发投资有限公司;2021年3月,成立开弦弓村综合提升专班,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从空中俯瞰,东藏荡、西藏荡将这把开了弦的“弓”紧紧环绕。“过去高密度水产养殖造成西藏荡水质急剧下降,一到夏天恶臭难闻,让枕水而居的村民很是头疼。”夏志骁介绍,这几年开弦弓村从环境治理开始,一步步探索以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发展的乡村治理新思路,以文化礼堂、江村市集、驻村教授工作室等特色文旅项目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研学文化江村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建立“事解江村”党建服务点,建设“美丽庭院”微创投项目,在吴江区成立首个“农村乡贤议事会”、首家“乡村法官驿站”……“‘三治’融合背后,江村发展的落脚点,是‘美美江村’,村美在强村,人美在富民。”夏志骁说。

  “规划起点高,意味着大家的期望值也会‘水涨船高’。”采访中,夏志骁透露出自己的小小担忧,“随着资源发掘、项目建设越来越多,亟需打造与之相匹配的更高层次运营平台,需要更专业的人才团队。”

  “原住民”:把“江村”这块牌子越擦越亮

  姚富坤是土生土长的开弦弓人,谈起村里的变化,他最有发言权。1981年,29岁的姚富坤第一次见到费孝通,当时,他是村里的农业技术员。“因为工作需要,在费老26次访问江村中,我有幸接待了24次,并一路见证江村的变化。”

  当时,费孝通认为,农村要发展,得搞点“1.5”产业,即介于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产业,包括农副产品加工、手工业等。发展桑蚕业,在当时被认为是比较好的选择。“上世纪90年代,村里办过纺织厂,一度很红火,。但后来村集体企业资不抵债,集体经济财力常年就很薄弱,按照吴江标准,一度成了需要扶持的相对薄弱村。”

  在村里,姚富坤还有一个称号——“农民教授”。作为江村“发言人”,在“应付”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们的提问中,姚富坤对整个村庄的历史传承、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研究愈深、,认识愈足。

  有一段时间,很多人认为,费孝通的思想只停留在学术层面。“这两年回过头看,终于咂摸出味儿来,又重新擦亮了‘江村’这块牌子。”退休以后,姚富坤留在村里帮忙,兼任费孝通纪念馆的顾问。

  在村里,姚富坤的另一重身份是“乡贤议事会”成员,与踏着费孝通足迹而来、成为“新乡贤”的专家学者们一起,为村庄治理建言献策。他认为开弦弓村应及时提升硬件设施,在弄堂与河边再多设置一些路灯方便行走。作为江村的一本“活字典”,他曾提议保留部分蚕桑、水稻田的“原始风貌”。

  “由本土乡贤和新乡贤参与村务管理,这是用传统乡贤文化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一个探索。”尽管年逾古稀,一谈起村庄发展,姚富坤依旧精神矍铄、充满激情。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赵锦春:

  乡村治理现代化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单元。以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新格局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关键。开弦弓村的经验启示我们,激励乡贤与社会精英共同参与、营造公平正义的良好风尚,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淬炼温良敦厚的文明修养,把握转型发展的客观规律、夯实富民强村的经济效能,强化契约合作、价值认同与制度预设,能使乡村基层治理“增活力”“扬正气”“有保障”。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包括新华日报社记者 顾雷鸣 杭春燕 吴琼 王梦然 王建朋 颜颖,省委研究室叶绍芳 储胜金,省农业农村厅 李明 朱斌)

  视频团队:交汇点新闻(赵宇 王子杰 余勤雍 王悦谋 周天琦 高鑫 王昊晨 唐澄)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