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深度 | 苏沪地铁线网实现无缝连接互联互通 “轨道上的长三角”飞驰而来
2023/06/24 20:05  新华报业网  

  历时四年半的建设,备受瞩目的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今日(6月24日)正式开通运营,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在昆山花桥实现“双11”交汇。该线路西起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东至昆山花桥,全长41.25公里、设站28座,串联起了“长三角龙头”上海、“最强地级市”苏州、“百强县之首”昆山。

  全国第一条与上海地铁线网对接的跨省际轨交、中国县域第一条穿越全城的轨交、苏州第一条市域轨交,“头衔满满”的11号线,势必在苏州市域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释放出惊人能量。正如苏州市市长吴庆文在当天的开通仪式上所说:“苏州轨交11号线建成通车,使我们苏州的地铁网和上海的地铁网无缝连接、互联互通,这是苏州主动服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的有力行动,具有里程碑意义!”

  “双11”交汇牵手三城

  6月24日10:40,家住花桥裕花园的姜冠兰扫码穿过闸机,第一次走进苏州轨交11号线花桥站。此时,距离她从上海轨交11号线嘉定新城站进站坐车,刚刚过去25分钟。

  “我们小区就在花桥博览中心站边上,我清楚记得,2013年上半年买的房子,下半年上海11号线延伸线通车,没想到现在可以直通家门口了。”作为苏州轨交11号线开通运营后迎来的首批乘客之一,姜冠兰显得很兴奋,丈夫在上海嘉定工作,她经常需要两头跑,以后从上海回家,一路地铁,“不要太方便哦!”

  来到负一楼的乘车站台,记者注意到,头顶的“小电视”除了显示下一班列车的间隔时长外,还标明了每节车厢的拥挤程度,十分人性化。上车后,车厢开阔敞亮,运行平稳。快到站的时候,只要抬头扫一眼车站上方的指示屏,就可以找到离自己最近的扶梯,迅速出站。“我们家就住在唯亭站边上的青苑新村,一出小区就是1号口,以后坐地铁能去好多地方。”车厢内,57岁的朱秀英一脸期待,这次坐地铁,也顺便给孙女来“踩踩点”,等放暑假带她坐着地铁去上海迪士尼。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轨交11号线与上海轨交11号线实现了“无感换乘”,两个跨省轨道交通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乘客只要打开苏州或上海轨交公司的官方App“苏e行”或“Metro大都会”,点击乘车页面中的“无感换乘”,开通服务后,从苏州或上海任一站点进站,在花桥站换乘时通过“无感换乘”通道,无需二次安检、二次刷卡、二次扫码,方便快捷。

  把城市拉长、将时间缩短,这是轨道交通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拉进苏沪时空距离的苏州轨交11号线,采用了最高等级的全自动运行技术,集车辆实时监控、远程控制、故障诊断、检修管理等多项设备技术创新功能于一体。“11号线最高时速100码,但列车的驾驶室是全程对外开放的,列车会自行完成运行、靠站、折返等操作。”苏州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11号线运营事业部副部长赖一鸣介绍说。

  “没想到我可以直接在车头的驾驶室里,无人驾驶的地铁真的好酷,看着深邃的轨道感觉是时空穿越。”在苏州大学读研究生的俄罗斯留学生Denis一边拍摄列车前方“呼啸向后”的轨道一边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昆山,听说昆山的奥灶面很出名,以后可以直接坐地铁来打卡。

  新线路新设计期待满满

  4次穿越高速公路,3次穿越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高压管线;区间隧道穿越61条河流、41座桥梁,正穿和侧穿115幢房屋,是苏州穿越铁路、河流、桥梁最多的地铁线;攻克淤泥层、富水砂层、上下透水层连通等“三重地质风险叠加”等难题……四年半的建设周期,有三年遭遇新冠疫情,苏州轨交11号线的建设者们如一往无前的盾构机般穿越重重障碍、攻克道道难关,实现了多个“最”和“首次”。

  创新就意味着突破。11号线全线有58段单线盾构区间,在盾构施工的过程中,穿越运营中的铁路是一大难关。掘进过程中,施工队三次穿越京沪高铁、两次穿越沪宁城际铁路、一次穿越京沪普速铁路。同时盾构穿越区域要进行地基加固,铁路设施沉降变形量须控制在毫米级可控范围内,绝大部分施工作业还要在铁路运营空窗期内完成。

  匠心不仅体现在工程建设上,还体现在站点设计上。“我们希望当外地游客在昆山坐地铁时,能发现每个站点的环境都不一样,每站的文化线索不一样,像在地下参观一个城市博物馆。通过地铁的一站一景,来打造地下城市文化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谈到11号线特色站点地下空间设计时说,将当地的历史人文、文化艺术、生态景观等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与沿线站点相融合,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据介绍,11号线全部28个站点分为标准站点、艺术品站点和特色站点。昆山城市广场站是艺术品站点,整整一面浮雕墙上,展示着震川先生归有光、亭林先生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曲圣魏良辅等文化艺术先贤,昆山文化历史底蕴扑面袭来,壮观的景象吸引许多市民和游客驻足欣赏。玉山广场站则提取昆曲角色中的“生、旦、净、末、丑”为元素,设计成不锈钢座凳装置艺术。从水乡气韵到昆曲国粹,从人文精神到城市兴盛,从创新发展到科技未来,自西向东串起了昆山的古今文脉。

  轨道交通就像一个磁场,吸引人们到这里交汇,在融合中促进聚变。正因如此,前期仅5天的试乘活动里,就吸引超25万人次参与,体验“一线连三城”的便捷畅达。其间,6月17日进站客流最高,达75092人次,还吸引了航天英雄费俊龙的父母、在昆台商台胞、外籍人士等一同体验。

  而且这条横穿昆山市区的11号线,覆盖了昆山巴城镇、高新区、主城区、开发区、陆家镇、花桥国际商务城等重要的产业板块,可谓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通道。线路通车无疑将助力昆山持续完善城市环境和营商环境,让更多的创新资源和人才将沿着四通八达的交通脉络汇聚而来。

  “地铁的开通方便了公司进行商务会谈、引进人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机遇。”江苏骅盛车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丽梅表示,昆山相关行政部门几乎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公司办理业务、审批手续也非常便利。昆山市台协会会长孙德聪更是竖起了大拇指,“这条地铁的开通,为昆山台企台胞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也为台商台胞继续深耕昆山增添了更多信心!”

  一体化同城化加速加码

  轨道交通拓展了城市空间,为城市进阶、能级提升带来无限可能。从世界范围来看,都市圈的形成都与轨道交通密不可分。以日本东京都市圈为例,如同蜘蛛网一样的地铁网络,串联起这座3000万多人口的世界级都市圈。正因为有轨道交通的分布,以车站为中心,建立起了商圈,集中各大商场、酒店、写字楼等,从而进一步带动城市发展。

  而早在十年前的2013年10月16日,作为中国首条跨省地铁线路,上海地铁11号线花桥延伸段开通运营。从上海安亭伸进江苏的3站,承接着沪昆两地人们的交汇和流动。十年来,每天通过地铁方式往返沪昆的人数达10多万人次。

  耸立江苏“东大门”的花桥,有着最直观的变化和感受。2021年度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在119家参评的经济开发区中,花桥经济开发区首次跻身前十。“苏州轨交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对接后,形成三地互为借力之势,为花桥和昆山在产业布局、人才引进、城市塑造方面注入强劲动能。”花桥经济开发区经促局副局长林燕斌说。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董事长毕湘利表示,此次上海、苏州“双11号线”实现互联互通,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同城化发展的坚实一步,承载着两地市民共同的美好期待,对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丁宏认为,当前苏州转型升级亟需更多高精尖产业来“加码”,其核心要素就是人才。对人才的吸引要考虑政策、交通、生活和营商环境、医疗保障、教育资源等多重因素。对苏州和昆山来说,“双11”号线的连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同城化效应持续显现,让资源要素在苏州和昆山集聚和流通,从而在参与全球竞争中拥有更多优势。

  据介绍,轨交11号线开通后,苏州轨交运营线路增至6条,运营总里程251公里。眼下,全长约90.34公里的苏州轨交10号线苏虞张段也在快速推进,将串联起相城区、常熟和张家港,为苏州市域一体化构建南北向快速通道,更为将来苏州构建“覆盖城市、连接市郊、串联城际、对接国铁”的轨道交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之际,越织越密的轨道交通网,给出行带来便捷的同时,更不断赋能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发改委2021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以上,新增里程超过8000公里,轨道交通运输服务覆盖80%城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城镇,“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在加速飞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昕怡 潘朝晖 张红军 金亦炜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