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新发展、聚合力,江苏常州“慧”治水,碧波泽润“幸福城”
2023/10/26 19:14  中国常州网  

  山水林田湖草沙,水是命根子,是生存之本,从《黄河保护法》到“长江大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治水”工作贯穿南北,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基调的新发展理念从“战略”到“笃行”,在神州大地上写下了以“水”承载人民“幸福”的华彩篇章。

  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源地,常州的河湖水体经历过一段痛苦的黑色时期,随着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常州开始了践行“两山”理念的“治水”工作。如今,绿水青山回到了龙城大地,金山银山接踵而至,原先的“黑臭水体”脱胎换骨成为了“幸福河湖”。

  “治水”长江岸,用一江碧水拓发展新路

  机械轰鸣,企业林立,这是曾经长江常州段岸边的景象。长江常州段岸线仅有25.8公里,是长江岸线最短的区域,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却使这里成为了长江岸边化工、船舶、采砂等重工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常州全市超过45%的重大生态污染危险源都集中在这一片区域,把这里变成了常州的“生态锈带”。

  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工作的不断落实,常州也拿出了刮骨疗毒的决心,开展“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沿江1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生产企业全部“清零”,滨江岸线复绿面积超3300亩,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达80.6%。同时,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整体联动协同保护,清理渔港码头全部245条渔船,累计118户、369名渔民上岸安置、社保全覆盖。

  “治水”工作,治理只是开始,绿水青山复归对于长江水环境来说仅仅是“大病初愈”,只有当做一项长期任务,久久为功,实现“以环境换经济”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长江保护的真正成功。为此,常州市在清退江畔化工企业后,创新性开展了企业用地资源整合利用试点工作,成功探索出一条推动滨江企业绿色转型之路。

  位于常州长江岸边的新阳科技集团,便是以“绿色转型”换得“金山银山”的实例。此前该集团以化工为主要业务,在苯乙烯行业有一席之地,并建立了以石化为经营项目的三家子公司,年产值达50亿元。然而,这样的经济效益,来自于对生态环境的牺牲,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推进,化工企业被逐步清退,新阳科技三家子公司也位列其中。为了持续发展,也为坚守环保底线,新阳科技在政策支持下,“壮士断腕”,果断向新能源产业转型,成立了江苏格林保尔光伏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的二期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将在本月底投入试生产,新产品的光电转换效率将实现25.5%以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预估可实现近40亿的销售额,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极。

  “治水”太湖畔,以“智慧水利”护人水和谐

  拥有190平方公里水面的滆湖是“两湖”创新区生态核心之一,也是太湖生态缓冲“前置库”。要治理好太湖,必须从上游发力,同步治理好滆湖。从生态整体性出发,实施陆域、近岸带、湖泊立体整治“三位一体”,推进工业污染、农业面源、生活截污“三驱并进”,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这,是常州的“治水之道”。

  自2004年启动滆湖围网整治以来,常州的滆湖治理之路已经走了近20年。今年年初,常州市将滆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列入全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清单,目前,滆湖退田还湖二期工程暨滆湖近岸带水生态修复项目正有序推进,高新和嘉泽片区实施总面积2.38平方公里,其中退田还湖面积1.4平方公里,排泥场0.98平方公里,建成后可恢复近岸带植物群落1.83平方公里,有效改善滆湖水质的同时,也为太湖水质稳步提升提供保障。

  想要系统解决滆湖水环境问题,在大力推进各类整治工程的同时,做好动态管理监管也是重要一环。去年,常州积极推进数字孪生滆湖项目建设,通过分期建设完善水文水质监测站、视频监控等外围基础设施,同步对接国土、环保、农业等行业涉河涉湖业务数据,形成滆湖治理的“大数据”,为精准调度流域水网、精准实施滆湖保护治理、精准提升流域水网安全与水系环境提供“智慧水利”支撑保障。目前,数字大厅、四预调度板块等平台已经初步完成搭建,部分功能已经投入使用,为滆湖及周边区域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生态河湖管理等提供了精准化、智能化的决策支撑。

  如今,在“智慧水利”系统的守护下,滆湖总磷指标同比下降12.3%,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太湖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多样生物“回归”、岸边游人如织……一幅湖城相依、人水和谐的生态美丽新画卷正加速绘就。

  “治水”老城厢,聚“民间力量”建“幸福河湖”

  河湖岸绿水清,鱼翔浅底、鸟鸣其畔,走在常州城区,这样的景色几乎随处可见,然而,在十多年前,这些位于常州老城区的河湖水体,还都是名副其实的“黑水河”,鱼虾绝迹,几无生机。

  看到问题、承认问题,才能下定决心解决问题。对于摆在面前的水污染“难题”,常州的选择,是直面“痛点”,从困境中寻求符合自身特色的新的发展之道。

  2017年,常州创新开展“企业河长制”,推动治水模式从“政府单一途径驱动”向“政府—企业—社会协调多途径驱动”的提档升级。常州武进区湖塘镇有24名企业家担任16条河的“企业河长”,通过聘请专人打理、流调溯源等方式,发现问题日清日闭,实现常态化、规范化治理;2018年,常州出台全省第一份《关于在全市建立“民间河长”体系的实施意见》,拓宽治水力量,“开门治水”,让更多民间治水主体参与河长制,截至2021年底,常州已经聘请“民间河长”1488名,民间力量已经成为常州“治水”中的重大助力;2020年,常州在全省首推小微水体河长制,建档案、重管护,落实水体责任“全覆盖”。此外,常州各辖市区、各单位也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了各具特色的河长制度。例如,常州市人民检察院与市河长办“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天宁区全域实施的“河长+警长”工作机制等等。2023年公布的《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中,更是将“鼓励设立民间河湖长”写入法规条例中,首次将民间河湖长制纳入常州的地方性法规。

  在“民间河长”的助力下,位于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的宛沿河碧波荡漾,绿水与蓝天相映成趣,驳岸上的绿化与水中的生态浮岛给宛沿河内外缀满了绿色;沪宁城际铁路南侧的毛龙河,经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河道水清见底、水草摇曳,一改以往底泥上浮、水质混浊的情况,重现河畅、水清的美景;在金坛区朱林镇沙湖村,曾经漂满垃圾的臭水沟,现在河水清澈、鱼翔浅底、岸坡整洁,不仅修复了水体旁的老码头,还铺设了仿古青砖道,为村民提供了观赏休闲的区域。

  河水更清了、河岸更绿了,每一个居住在常州的人,都是常州生态之变的亲历者,常州人民爱水、护水的决心和行动,正在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逐步成为现实。(时晟昊)

标签: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