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无锡 > 资讯 > 正文
“滨”纷多才 ⑨ |太湖之滨 大国重器 共筑海洋强国梦
2023/10/09 09:51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

  滨湖区作为无锡市重要的科创策源地,全面布局“543”产业,科学谋划“五湾五城”功能区布局,利用产业独有优势,紧抓产业链和人才链相互促进,以产业创新带动人才引进,以技术发展推动人才培育,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才结构优化,推动全区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滨湖区委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刊发无锡滨湖“543”产业系列报道《“滨”纷多才》专栏文章,探究如何做实做细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工作,加速提升产业能级和经济支撑力,助推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建设。

“滨”纷多才⑨|太湖之滨 大国重器 共筑海洋强国梦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走进位于无锡太湖之滨的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强大的“科技感”扑面而来。作为集聚中船智慧、江苏担当、无锡实践的创新载体,近年来,太湖实验室瞄准“深潜深网深探”,研发形成了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在践行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勇攀深海科技高峰进程中乘风破浪,共筑海洋强国梦。

  自主研制,面向科技需求最前沿

  2020年11月10日,一个可以被记入世界深潜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突破万米大关,并带回了海沟底部的岩石、海水、生物等珍贵样品。

  “奋斗者”号在“挑战者深渊”的成功坐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时将3人带到海洋最深处。而事实上,早在2009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即已在7000米深度海试成功。从“蛟龙”号到“奋斗者”,这些持续抵达数千米甚至万米以下深海的全球领先载人潜水器,皆带有中船七〇二所的“科技基因”。近年来,由中国船舶集团、江苏省、无锡市共同发起,依托中船七〇二所技术力量创建的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借助国家、省、市、区政府的全力扶持,打开了传统机制“围墙”,自诞生以来便迅速跻身世界深海技术前沿的“领跑者”之列。

  “实验室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引领,围绕‘深潜深网深探’三个方向进行核心技术攻关,集成多学科研发体系、构建关键核心技术融合创新体系,全面服务国家深海装备领域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等重大战略需求。”太湖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实验室挂牌以来已累计发布包括船舶自主工业软件、深海采矿水下机器人在内的8项重大成果,全面保障了我国船舶行业工业软件自主可控发展的底线。不仅如此,在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基础上,实验室也积极引导前沿技术优势转化为地方、国家的经济增长优势。该负责人表示,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牵引上游产业升级发展,如带动材料及型材制备、结构加工与建造等高端产业,推动大功率燃料电池、高性能动力电池等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二是促进下游产业集聚发展,如带动属于我国短板的深海精密探测传感器、深海通用元器件、精密配套设备等技术的研发;三是助推新兴产业衍生发展。太湖实验室的深海装备系统将有助于加速深海育种、深海生物基因开发与新型制药、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开采、深海考古与探险等高技术衍生产业的形成与增长。“‘奋斗者’号深潜器等重大原创科技成果陆续在无锡落地,无锡本地企业深度参与配套,已有效带动了海洋装备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人才驱动,打破制约人才聚集藩篱

  我国是全球船舶工业大国,江苏又是船舶工业大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总装制造规模约占全国40%。从江苏到全国,船舶与海工产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十分迫切。创新驱动的本质其实就是人才驱动,近年来,太湖实验室不断创新科研体制机制,破除制约人才聚集的传统藩篱,使之成为太湖实验室成立以来的关键创新举措。

  为聚合资源、吸纳高层次人才,太湖实验室始终对国内海洋科研界开放,保持着“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的态度。在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太湖实验室与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国内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领域的知名高校签约合作,同时,还与华为公司共建了联合创新实验室。尝试探索中,太湖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开放协同的创新机制,整合了国内深海装备力学、声学、信息、控制等领域优势科技资源。通俗地说,集结了国内最高水平科研团队、最先进科创力量,攻关“卡脖子”问题。

  “在追求科技创新过程中,实验室还积极探索了重大科研项目任务‘揭榜挂帅制’‘科学家领衔制’等新模式。”太湖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了“揭榜挂帅制”,2021年11月,太湖实验室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布了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分别为“深海环境和高压应力下钛合金蠕变演化机理与本构模型研究”“复杂海洋环境下高分辨水下目标成像技术”“深海矿区环境噪声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小型机动平台探测技术”“基于磁流体动力学的超低噪声、宽频带微角振动传感器研发”。5个课题,两年研究周期,年度经费1000万元,旨在为我国大型深海装备的技术攻关和成功实施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出‘求贤令’‘英雄帖’,是求关键核心技术的应急之策、破局之才。最终,包括三位院士团队在内的5家单位顺利揭榜。”

  政策支持,持续提升青年人才归属感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太湖实验室突破传统科研院所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服务保障,不断提升青年人才归属感。“目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5岁,硕博士人才占比87%。”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雇主形象是招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太湖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打造最佳雇主品牌形象,深入挖掘实验室引才优势,目前已初见成效:2022年太湖实验室获评“无锡最佳聚才单位”荣誉称号;“百名博士太湖行”活动为海内外青年博士人才持续搭建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展示的互动交流平台;依托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太湖实验室积极面向全国知名高校开展博士后招聘工作,两名在站博士后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

  太湖实验室只是滨湖、乃至无锡长期坚持引进人才、加强科研力量的一个缩影。求贤若渴的无锡,总是想尽办法促进人才与产业双链融合。从中外院士到诺奖得主,从优秀大学生到技能型人才,各类人才都能找到相应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无锡市启动“太湖人才计划”优秀大学生“锡引”工程实施办法,滨湖区打造“智‘汇’滨湖”人才招引品牌,更大力度、最大诚意吸引海内外高校毕业生来锡就业创业。在今年8月29日无锡滨湖区召开的院所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2022年度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科研院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授牌,一批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获得“滨湖人才卡”,一批“吾+”人才公寓正式交付,有效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锡引’工程和‘滨湖之光’系列政策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从租房到购房到生活的全方位补贴,滨湖区的人才公寓为人才提供了安心、安身的保障,让刚毕业的学生们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专心科研工作。”太湖实验室新进博士姚宇说。

  引凤筑巢,花开蝶自来。近年来,滨湖还不断迭代升级“滨湖之光”人才政策,扩大滨湖人才卡发放范围和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吾+”人才安居工程,优化细化人才医疗、个税减免、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进一步提升人才归属感。截至目前,滨湖区各类院所、平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专业技术人员近8000人、高级职称人员超2000人,为突破“卡脖子”难题,抢占“新蓝海”机遇,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形成了滨湖产业强区、科创兴区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省市区的人才引进计划和支持政策,通过系列引才活动搭建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展示的互动交流平台,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于深海装备研究工作。”太湖实验室负责人如是说。(纪树霞 段丽娟)

标签: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