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盐城 > 资讯 > 正文
中医传承 | 从孟河医派的传承与发展,看里下河东台地区的中医文化脉络传承
2023/09/28 09:39  

  在国家最新公布的全国64家中医流派中,江苏占其5家:孟河医派、龙砂医学流派、无锡黄氏喉科疗法流派、吴门医派杂病流派、澄江针灸学派。这其中,孟河医派传承脉络更为清晰,孟河四大家学术思想各有千秋,十分明了。

  孟河,江苏武进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今属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至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这里积聚了一大批学养深厚的中医大家,使得该地区中医学术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名彻大江南北的地域性医学流派——孟河医派。大方脉以费、马、巢、丁四大家最为出名,其代表性人物有费伯雄、费绳甫、马培之、巢崇山巢渭芳、丁甘仁等,儿科以钱氏为最,其代表性人物有钱同增、钱同高、钱今阳、钱育寿等。他们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医界享有“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誉。

  东台,地处江苏中部,里下河平原,扶江襟海,土地肥沃,百姓勤劳而富庶。东台中医药文化渊源深厚,汇聚江苏几大医学流派之大成,为东台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中,孟河医派在东台的传承与发展,尤值一书。

  东台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设县,此后地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百姓医疗需求也与日俱增,前往孟河学医及私淑者甚众。据现有考证,晚清时期前往孟河拜师者主要有杨葆寅、王子政二人。杨葆寅师从费绳甫,王子政师从马伯藩。至二十世纪80年代前往孟河学医的有张铭正,师从钱育寿学习儿科,他们学成归来后又培养了一批批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孟河医学得以在东台地区传承与发展,为当地的医疗保障和中医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课题组通过查阅古籍、文献检索、寻访要人等多种途径,简要梳理出孟河医派在东台地区传承、发展的几个支脉,并以此探究里下河东台地区的中医文化脉络传承。

  费氏支脉

  费绳甫(1851—1914年),孟河医派奠基人费伯雄之孙,字承祖,秉承家学,兼取李东垣、朱丹溪之长,擅治内科杂病,尤以虚劳、调理最具心得。中年迁沪,以善治危、大、奇、急诸症闻名沪上。

  杨葆寅(1858—1933年),字恭甫,东台台城人,出身于岐黄之家,“杨氏中医”第11代传人,其父杨小谷为江淮名医,“淮扬九仙”之一。自幼从父习医,1878年前往孟河,师从费绳甫,深得先生赏识。1887年,经费绳甫推荐,至汉口行医,治无不效。1894年清政府派龚照瑗出使欧洲,途经汉口,突然腹泻不止,而经杨葆寅诊治,一帖中药即愈。龚氏遂邀请杨以随员身份赴英、法、意、比等国。1897年回国,经张之洞推荐,任卢汉铁路测量委员。1901年归隐汉皋(湖北襄阳西北),重理医业,并与吴趼人等创办《汉口日报》。1911年,武昌起义后,杨葆寅投身革命,东台光复后,担任东台首任民政长,著有《江苏东台县民政事略》。1913年又返回武汉,被推选其为“汉口医学研究会”会长。1916年在汉口建成了我国第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汉口慈善会中西医院”。杨葆寅还著作有《匡庐避暑日记》《柿轩遗稿》等书,译著有《铁路章程》《印花章程》。

  杨渚秋(1885—1944年),名振鸿,字渚秋,杨葆寅次子,“杨氏中医”第12代传人。杨渚秋年轻时曾在湖北武昌武备学堂读书,辛亥革命爆发后,随父返乡,在台城金家墩开业行医,精中医大小方脉。

  吴越人(1880—1944年),安丰人,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10世孙,早年从王珍卿(东台著名经方家)学医,深得器重,出师后悬壶于乡里,每获良效。20世纪20年代曾应聘汉口中西医院,担任中医科主任,其间与杨葆寅先生交流学习,获益良多。

  吴氏学术思想宗《内经》之旨、善用经方,取六经辨证之意立法而又不拘泥于经方,他认为“加减古方贵有法度”“用古方,治今病,譬如拆旧料,改新房,不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譬如使用“黄芪建中汤”,气滞者加新会皮,心嘈者加白归身、夜交藤、南竺子,呛咳加法半夏、乌饭子,日晡恶寒者加沙参、麦冬,又如使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噎膈,以西洋参代人参,加橘皮、吴茱萸、白芍、茯苓、生熟麦芽等等;析证精准,重视望诊和问诊,他认为“四诊中当以望字为第一重要,问字为第二重要,两者得神而骊珠在握矣”,“望诊应观察目胞里皮与唇口两处红色之浓淡,年龄之老少,体魄之肥瘠,容颜之荣枯,性情之缓急,且以舌本颜色为重点”;疏补并用,善理脾胃,反对“一味呆补”,又反对“一味攻邪,不死不休”,对于邪正两伤之证,推崇和法,提倡疏补兼施、补泻并用;调理脾胃,宗叶天士之法,柔降阳土,擅用甘寒凉润之品滋养胃阴。著有《小匏盦医案》。

  吴佛缘(1891-1979年),吴越人之弟,原名大慈,自号驻景山人。早年就读于家塾,1914年随其三兄吴越人学医3年,1917年赴汉口中西医院师从杨葆寅学习 2 年。建国前在家乡及杭、宁、浔行医、教书,任私人秘书、医药顾问、家庭教师,曾任南京民立中学校医、南京医药联合研究会会员、苏州警察厅卫生科员、南京文治学院院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安丰新灶小学民办教师、丰南乡医务所新灶门诊室中医师等职。1957年受聘《江苏中医》杂志特约撰述员。1961年11月被选调筹办东台县中医院,任“中医专修班”教师,讲授医古文等课目。吴佛缘不仅精中医学典籍,还擅诗词,善书法,尤工行楷,遗有《茀园医案》《茀园诗草》(未刊行)。

  吴贻谷(1922-2013年),吴佛缘之子,中医药文献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吴贻谷14岁拜伯父吴越人为师,继承家学。1944年吴越人去世,遂独立开业,1950年组建联合诊所,1951年6月参加东台县卫生院工作。1955年至1956年至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医科班在职进修,得到承淡安校长及时逸人、宋爱人、叶橘泉、邹云翔、曹鸣皋、王慎轩、江育仁等知名中医药专家的亲自授课,以优异的毕业成绩留校。主编了新中国中药学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概论》、第一部中等医药学校教材《中医学纲要》、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大型中药学工具书《中药大辞典》,还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药学》《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担任最大本草文献工程《中华本草》的总审定10年,为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江映青(1915—1990年),原名江应清,东台梁垛人,出身于岐黄之家,幼承庭训,后随梁垛儒医张伯生学儒学医。1934年师承名医吴越人学习中医内科 4 年。1939年在梁垛苗家巷“天福药号”内坐诊行医。1949年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班学习,1956年进入东台人民医院工作。临证50 余载,精于内、妇、儿科,屡起沉疴。建湖县中医院张洪俊、王道俊二人特撰《江映青辨治尿血七法》一文,将其治疗尿血的经验归纳为“清心导赤、疏肝清热、健脾益气、清肺润燥、滋阴降火、固肾塞流、化瘀止血”七种方法;东台市中医院符成杰撰《江映青治疗产后病验案二则》,用“健脾固肾”法治疗产后淋证、“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治疗产后自汗。

  汪荫华(1944—),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祖父汪子春、父亲汪小春均精中医内科、妇科,并以济贫活人著称。她幼承庭训,随父学医,20岁考入南京中医学院,1969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又师从周仲瑛等老师深造一年,先后于东台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在东台市人民医院工作期间,汪荫华也曾长期跟随江映青侍诊。汪荫华于1994年被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中医药局授予“江苏省名中医”称号;2007年被盐城市卫生局评为“盐城市市级中医师承指导老师”;2009年被江苏省中医药局评为“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指导老师”。临床擅从肝脾论治内科、妇科杂症,著有《汪荫华传承经验荟萃》。

  缪卫华、胡茜。2009年,江苏省中医药局 [苏中医政〔2009〕69号] 《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和继承人名单》中确定汪荫华同志为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缪卫华、胡茜两同志为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经过三年多的跟师学习,2013年江苏省中医药局[苏中医政〔2013〕47号]《省中医药局关于公布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结业考核合格人员名单的通知》审定,缪卫华、胡茜二位继承人顺利出师。现缪卫华为东台市中医院大内科副主任、肺病科主任,胡茜为东台市中医院大内科副主任、肾病科(老年病科)主任。

  马氏支脉

  马伯藩(1864—1930年),别名蒋驰誉,号百凡老人,孟河古城西门人。系孟河医派之马派世家,得其叔父清末御医马培之亲传,为丁甘仁师兄。擅用温补,治内、外科驰名多省市,并著有《柳溪别墅医案》(未刊印)。

  王子政(1900—?),字萱生,富安人,出身于岐黄之家,晚清名中医王先聘(字珍卿)长子,其父擅用经方,由崇经方大家尤在泾,著有《法尤堂医案》《法尤堂医话》等(未刊印)。王子政幼承庭训,精中医内科,亦擅用经方,后不满于家学,被其父派往吴越人处学医,尔后又往孟河,拜入马伯藩门下,得孟河真传。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经方教育家陈亦人在《伤寒论译释》中曾引用王子政使用桂枝汤治疗自汗的医案:一商人自汗证,达半年之久,延医服止涩收敛药如龙牡之类,约数十帖之多,毫无寸进。请东台虎阜名医王子政治疗,询知患者无发热恶风症状,汗出不止,精神觉得疲倦,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敛药已遍服无效。乃予桂枝汤,不加增减,服五帖而愈。

  卢洪宇(1921—2005年),东台富安人,1935 年师从富安名医王子政,攻读岐黄,兼研《易》《老》之学。1952 年组织富安地区联合诊所,1957 年考取江苏省中医学校,进修一年。1960年任盐城医学专科学校老师,其讲课尤擅《伤寒》,理论联系实践,条理清晰。1962 年在盐城附医院工作,1963 年回故里,1964年至东台县中医院工作。卢洪宇从事中医内、妇科临床工作 50 余年,医术精湛,求诊者甚众。

  卢基兰(1945—),卢洪宇之女。卢洪宇回东台后任教由东台县中医院主办的中医专修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传人,其女卢基兰就是其中之一。卢基兰深得其父真传,长期从事妇科临床,对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等妇科杂症有独特见解和显著疗效,目前仍在临床工作,妇产科诸多医生均曾跟随卢基兰侍诊。

  钱氏支脉

  钱育寿(1923—2006年),江苏省名中医。“钱氏儿科”源自宋代儿科学家——钱乙,其一支由浙江钱塘迁徙至江苏武进。钱今阳、钱育寿均为孟河“钱氏儿科”第十一代传人,1956年,二人应章次公之邀参加中华医学会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章次公赞曰:“联袂入都,兄弟齐芳,亦医林佳话也。”钱育寿自幼受家学熏陶,1939年肄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继又随父同高公习医,1943年独立应诊。钱氏从医50载,擅长儿内科,名闻苏常地区,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疹病、脾胃证、肺系疾患等的诊治经验丰富。

  张铭正(1965—),南京高淳人,主任中医师,1987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作为客籍知识分子落户东台,成为东台市中医院一员。曾参加第七期全国中医儿科进修班学习,跟随江苏省名中医常州钱育寿老先生侍诊1年,深得“钱氏儿科”真传,撰写了多篇钱老的临证经验并公开发表。先后任东台市中医院儿科、急诊科主任,擅长儿科、内科杂症、危急疑难病的诊治,他治疗脾胃疾病,强调疏运为主;针对痉咳,主张肝肺同治,而伴有咽痒、刺激性的顽咳,多从疏风宣肺,每获良效;对于胸痹心痛,则从气血水厥论治;喜用经方,他认为经方虽小,可治大病;善用外治之法,内外同调;善用膏方调理慢性虚损性、复发性疾病。张铭正现为盐城市名中医,江苏省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传承指导老师,学术继承人有王建伟、王美华两位医生,已在临床崭露头角。

  孟河医派三支支脉在东台的传承与发展,只是东台地区的中医文化脉络传承的一个缩影。

  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只有文化,才能更好地流传,也只有文化,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底蕴。东台的医学直接承接省几大医学流派,在东台城乡形成了较为有规模的、成脉系的内、外、妇、儿医学世家或派别,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并发扬光大。(梅春林 万圆圆 吉家林 卞兰华)

标签:
责编:新盐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