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镇江 > 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83)|镇江句容天王镇戴庄村:给鸟儿“留”几只柿子,绿色农业“反哺”金果果
2022/11/15 07:15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关键词:#生活富裕#

  金秋十月,正是柿子成熟时节,在句容天王镇戴庄村,村民们忙忙碌碌摘着果子,谈笑着说,要给鸟儿留几只。

  “让鸟儿吃几只柿子,别赶它们,它们给果树‘啄虫’也辛苦了。”这是全国“时代楷模”、镇江农科所原党委书记赵亚夫的叮嘱,折射出绿色生态农业的理念——黑猪粪便堆肥给果树,鸟儿啄果也啄虫,散养的鸡鸭鹅“捡食”坠落的果实,家禽粪便同样化作肥料……如今,戴庄的有机田里已连续16年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了,当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2003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如今的3.75万元,村集体收入从曾经负债80万元提高到年收入400多万元。这个赵老最为牵挂、躬身呵护的茅山老区“穷山村”,依靠“绿色有机农业”实现了“水田保粮、岗坡致富”,处处展现出田园牧歌美丽景象。

  “新农人”:

  小镇青年接棒,推广家庭农场

  33岁的汪厚俊没有想到,曾经一心想“逃离”的家乡,如今成就了他向往的田园生活。

  “小时候父母就说,这片丘陵地,高低不平,拖拉机进不来,农田难成片,种什么都不行。”小汪是土生土长的天王镇人,父母的“叹息声”催促着他“逃出”这片土地。小汪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他正在思考人生方向时,镇上的一位朋友拉他听了一个讲座,“主讲人正是赵老,当时他说,农村凋敝、落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农业没有搞好。农业搞好了,农村就有希望,农地就有价值。”

  赵老的一番话,让汪厚俊心中燃起了斗志。课后他找到赵亚夫,表示愿意跟着他学习农科农技,尝试特色种养。“2011年当年,我就在戴庄村流转了200亩地,按照赵老的思路,尝试发展‘林下经济’。”汪厚俊告诉记者,他这样的“新农人”,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程度高,“比如赵老要求,冬季种黑麦草,很多老农不理解,认为是给自己找事儿,除草都来不及,为什么还种草?”小汪却不折不扣地照做了。来年春天,他发现,生长力旺盛的黑麦草,抑制了其他杂草的生长,还往下扎根,起到了疏松土壤的作用,腐烂在田里,就成了有机肥,是果树的天然养料。

  冬天种下的黑麦草,在春天给出了答案,这让小汪对农业科技有了更多的信任感,“农业就是这样,环环相扣,也会慷慨地给每个用心耕耘者以收获。”果树种出心得后,2013年,小汪买了1000只小鸡仔,开始试着养鸡。他做了本“小鸡成长册”,里面详细记录着鸡的“日常”:饲料吃了多少、体重变化如何、死亡情况及原因、生了多少蛋……“林下养鸡,既利用了林下空间,节省了饲料,产生的鸡粪还能为我的果树提供天然肥料,改良、活化土壤。”令小汪惊喜的是,很快,他养的鸡获得了好口碑,很多人都夸他这里的“溜达鸡”营养价值高。到2014年底,1000只鸡给他带来的净利润超过17万元。

  这一次营收,让赵老和小汪都倍感开心:说明这个绿色生态家庭农场模式行得通,既种养出了绿色农产品,又能带来良好效益。

  “土地是农业载体,不能只‘索取’不‘养护’。”汪厚俊这个“半路出家”的农业人,始终记着赵老的可持续农业理念,他说,如今他的家庭农场带动了十几位村民就业,年产值突破百万元。但他并不准备扩大规模,“家庭农场讲求‘规模适度’,如今我这里黑猪、鸡鸭鹅、柿子树、桃树、碧根果树都长得不错,接下来,如何在更大范围推广家庭农场模式,是赵老和我的新目标。”

  村干部:

  “小村”实现生态“大循环”

  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赵亚夫的“可持续农业观”已经落实到戴庄村的每块田地、每户农家,也为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引来了发展“活水”。

  “全村耕地7312亩,岗坡地占70%,地势高、地块散、落差大、土壤薄、灌溉难。是赵老对戴庄的牵挂和坚持,让当地的农民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戴庄村党总支书记姚伟超说,早在2001年,赵亚夫作为一名志愿者躬身于此,他坚信搞好农业能让“最穷的村实现全面小康”,他走田间、下地头、进农家,指导村干部带示范户、办示范园,在当地推广有机高效农业。近20年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既是赵老对戴庄的承诺,也是戴庄村“两委”干部铭记于心的使命。

  为进一步加快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2006年戴庄村成立了江苏首个社区型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布局、技术培训、标准化生产、农资供应、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6方面进行统一。“如今全村866户中已有812户以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全村务农村民全都在合作社务农、工作。”姚伟超介绍,合作社收益的80%分给农户,20%作为公积金,用于村里扩大再生产、改造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

  在公平、公开、民主的工作机制下,戴庄村“强村富民”的步伐不断加快,有机农业让这块“丘陵岗坡”焕发了生机——山岗种满各类树木,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成了一片“生态林”;缓坡分布着蓝莓、无花果、茶、山核桃等经济林,林下是一群自由奔跑、觅食的鸡鹅;山下的梯田和冲田,有机水稻和绿肥轮作……从山上到山下,各具特色的三类农业生态系统交错融合,这片丘陵山区变美了、富饶了,合作社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村民年均收入3.75万元,是2001年前的10倍多。

  “立体生态系统恢复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土壤和水质。”姚伟超在稻田边不禁感慨,戴庄的富和美,是生生不息且可持续的。近几年,有专家组在田里发现了野生娃娃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群落,鸟、蛇、蛙、蜘蛛等也多了起来,水稻和果树的虫害以及田鼠害等显著减轻,繁多的生物种类构成了丰富的食物链,戴庄这个“小村”实现了生态系统“大循环”。

  “原住民”:

  搞好绿色有机农业,大家端上“金饭碗”

  听说有机农业让戴庄成了“明星村”,在外务工多年的村民彭玉洪兴奋地回来了。2013年,他平整出家里的60亩地,按照村合作社的指导,试种了桃树,“村里说,搞好有机农业,种出的桃能卖十几块钱一斤,是外面普通桃子价格的几倍,我当时其实还有点不信。”

  之前戴庄种地,水都存不住,如今却能结出“金果果”?很快,老彭的疑惑化为了惊喜。他按照农科专家团队的建议,在桃树下养鸡,还“请”来了蜜蜂授粉,紧接着又养了10头猪,猪尿、猪粪二次发酵后成了桃树的“营养肥”,节约了成本。“现在年收入能有10万到20万了,比以前打工挣得多。”这两年,老彭又种植了近20亩猕猴桃树,还开始尝试酿果味米酒,“小农场”的日子越忙越有劲。

  近两年,很多人因为老彭的水蜜桃、草鸡蛋慕名而来,看看农庄,摘摘鲜桃,还想留在村里吃顿便饭。“如果是一家几口,我和老伴儿炒几个菜就能忙活下来,但要是人多了,我家座位也不够。”老彭期盼着,戴庄村能在搞好“生态农业”这一主业的同时,适度开发农家乐、采摘园等文旅项目,让远近的客人们感受这里郁郁葱葱、果香鸟鸣的田园风光。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 赵锦春: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是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戴庄村的经验启示我们,坚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响特色品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开展循环养殖,强化合作组织管理、完善利益分配,就能走出一条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村社协同为基石的产业、生态、富民协调发展之路。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领头雁请到“试验田”中,把促共富嵌进“生态圈”里,打造生产高效“经济强”、生活滋润“百姓富”、生态宜居“环境美”的现代乡村。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包括新华日报社记者顾雷鸣杭春燕吴琼王梦然王建朋颜颖,省委研究室叶绍芳储胜金,省农业农村厅李明朱斌)

  视频团队:交汇点新闻(王悦谋 余勤雍王子杰 赵宇周天琦高鑫王昊晨唐澄)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