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要报|中国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融通发展
2023/03/31 11:18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不仅因其契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更因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共通之处。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马克思主义开启了中国化的创新之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步伐不断前进。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契合性

思维方式的内在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阐释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根本属性,中国传统文化也蕴含着万事万物互联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潜在的朴素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文化基因体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如“此消彼长”“否极泰来”等观点。

历史观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唯物主义思想,明确物质生活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过程。以史为鉴,通古今之变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家分析社会历史变化及其规律性的逻辑范式,以此产生丰富的关于社会和人类历史演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着眼于从历史结构看社会发展的规律,发现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指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形态。中国古代对于人类社会发展通常会将朝代更迭以盛极必衰等矛盾观阐释,本质上透视出的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都表明了历史的车轮永远滚滚向前、社会形态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

社会理想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大同”社会作为比较典型的理想社会。尽管近代以来,无数有志之士的“大同”社会的理想都未能成功,但无一不闪现着社会主义即将萌芽的态势。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经济形态”,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虽不同,但其中的精神内核却极其相似。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发挥着显性或隐性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显著特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这些传统文化的烙印呈现出内在基因不变的超稳定性结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够跨越地域和时空,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发挥效能并能不断自我更新,除了以实践为基础,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的双刃效应。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和而不同,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有融合沟通的可能,但也存在天然的边界。在改造中国现实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要借传统文化之翼才能领航更远。作为异域思想理论,首先要有适应中国的表达方式、不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熟悉的言说方式表现出来。在尝试结合的过程中可能顺利也可能坎坷,两个不同地域和时空发展出来的思想文化不能机械地捏合,否则反而成了文化怪象、理论谬谈,甚至影响整个民族的文化认同。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创新开放。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并不断创造过程中产生的科学的理论,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先行者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融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真正将理论在实践中创新,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焕发生机活力,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路径

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基于封建统治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脱胎于现代工业化生产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长久盘存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上。在明晰差异的基础上,要寻求二者在基本理论上的契合点,探索如何在二者中寻找共同点和有效表达方式。

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思想理论,它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发展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本国特色和阶段特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以中国智慧丰富马克思主义,也是创新理论引领人类社会发展。所以,只有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

推动融合向人类文明新形态转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跨越百年,从民族独立到改革创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百年新征程迈进,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王玲艳(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标签: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