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023/05/26 09:3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步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类专业作为目前社会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广泛的专业之一,应该着重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因此,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应聚焦地方产业需求,紧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急需的人才类型,深入推进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以项目、资本、资源整合为纽带,实施“培养目标对接产业需求、课程体系对接企业岗位能力、师资队伍对接企业技术团队、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质量评价对接职业标准”的“五对接”的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对接产业需求,调整专业布局。计算机类专业应根据区域IT产业转型升级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增加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前景广阔和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在增设新专业的同时需注重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传统工科专业方向,建议增加“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相关课程。计算机类专业布局应与地方产业结构形成良好对接,实现计算机人才培养“出口”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口”的无缝衔接。

  实施双轮驱动,创新培养机制。工程教育认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度,核心是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计算机类专业应以“产教融合关注点和专业认证关注点”为双引擎,围绕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条件、培养成效等关键环节,以专业认证最关注的目标达成度、方案匹配度、过程有效度、条件保障度和质量满意度等五个“度”为主力引擎,将产教融合最关注的人才需求与愿景、主要技术与技能、生产过程与规范、工作环境与平台、用人效果与评价五个元素作为推动引擎,构建专业认证和产教融合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双向融通,优化课程体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需构建适合本地发展的产教融合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计算机类专业需实施90%以上的学校教师参与、调研7家以上典型企业、调研7家以上同类高校、有5位以上企业专家参与的“9775”模式,构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机制。专业需要聚焦工程应用,将“产业+”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素质拓展等环节加入“产业+”的企业模块或元素,推进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省品牌专业建设,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拓展学生的工程视野,提升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独立设置企业培养计划,融入产教融合课程,且产教融合课程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0%以上。建议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整合数字化教学内容,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实践,建立相应的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优化实践体系,搭建高阶性实践平台。在新工科和工程质量认证双重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将校内外资源充分整合,打破简易的合作模式,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一是计算机类专业需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融合、校内实践和企业实习相融合、专业实践与创新实践相融合,设计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工程应用和创新创业层层递进式的“三融合四递进”实践训练体系。二是针对新一代信息产业岗位需求,开设软件质量评测、移动开发、前端开发、数字媒体、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等微专业方向,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三是采用引企入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与合作企业共建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学生就业、教师挂职锻炼、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五合一”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体制机制激励、基地共享共用、人才前置培养等措施,吸引企业将各种资源搬进学校,建设高阶性“研习工厂”式实习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先进的设备、前沿的技术、优秀的工程师,以项目为依托、学生为主体、团队为单位,将企业研发和生产任务流程中的复杂工程案例应用于教学实践,将企业、职场和岗位的用人要素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企业产品开发的全过程,有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突出产教融合和OBE教育理念,构建多元质量评价体系。专业应聚焦产业人才需求与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多元质量评价体系。需对照工程教育认证质量标准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条件、培养成效五个维度设计质量评价指标。根据产业需求变化动态调整评价指标,持续提升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培养方案与职业能力的匹配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组织管理应实行校、院、专业三级管理。其中,学校通过督导评课、学生评教、资料检查等方式评价人才培养的执行度;学院制定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成立课程组,定期进行教学大纲审核、考核合理性审核等工作,评价教学过程的有效度;专业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与达成情况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评价人才培养的达成度。

  胡智喜 蒋巍(作者分别为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本文为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共生视角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和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课题“新建地方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标签: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