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要报|构建学生资助新格局 担当乡村振兴新使命
2023/07/07 09:06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讲政治工程、惠民工程和民生工程,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障教育公平、助力脱贫攻坚中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新时代新征程,要把学生资助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推进资助对象、资助内涵、资助使命的发展,构建学生资助新格局,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在乡村振兴中的助力作用,争取在乡村振兴中作出更大贡献。

资助对象从“绝对贫困”延展至“相对贫困”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贫困内涵和减贫要求也在不断深化和改变,隐性的相对贫困代替显性的绝对贫困成为当前贫困治理的主要问题,并且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这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与绝对贫困的单一经济贫困不同,相对贫困具有相对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征。因此学生资助工作不能仅围绕经济型贫困展开,而要适应学生贫困的异质性。除经济维度的贫困以外,精神、心理、能力等多维相对贫困也要纳入资助范畴,从而推进资助对象的全面延展。

构建以“解决相对贫困”为目标的精准资助体系。首先,认定标准要精准适应相对贫困。随着我国贫困格局的转变,学生资助领域中关于贫困的内涵、标准都将发生改变,应以相对贫困思维重新构建资助标准。高校可综合生产资源、家庭收入、生产生活支出、医疗支出及教育支出等因素,参考收入比例法计算校内学生的相对贫困标准线,科学反映相对贫困程度。其次,资助项目要精准匹配相对贫困。评估学生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和学生个人成长需求,不断优化调整内容供给,由自上而下的供给导向转变为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形成个性化、精准化的内容供给。最后,资助扶持要精准对应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既包含经济维度的贫困也包括发展维度的贫困,在多重发展维度上,学校要瞄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短板,为其提供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从学习到发展的精准扶持,让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输血”,更要“造血”。

资助内涵从“助学帮困”拓展至“全面发展”

经过多年不断努力,我国“奖助贷勤补免”多元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和“应助尽助”的目标,充分凸显学生资助的助学帮困作用。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资助育人的价值导向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教育资源的制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缺乏提升综合素养、涵养文化底蕴的途径,在实现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可能面临重重困难,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高校应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坚持育人导向,使学生资助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搭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协同育人平台。首先,构建一体化资助格局。学生资助工作具有主体多元、项目多元、内容多元等特征。高校应联通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助育人资源,共同推进资助工作精确调配。要发挥学校各角色群体的育人作用、挖掘各工作岗位的育人元素,构建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发挥出全员资助主体的力量。其次,为学生搭建全方位的育人平台。构建素质提升的成长平台、劳动教育的勤工平台、感恩反哺的实践平台,在道德涵养、学习科研、技能提升、心理帮扶、就业指导、社会实践、文化熏陶、创新创业方面着力培育。最后,强化社会力量在学生资助中的效力。高校应不断开拓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的捐资助学渠道,健全资金筹措机制;同时通过开展单位岗位体验营、重点行业企业参观等资助活动,提高社会力量投身高校学生资助事业的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保障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

资助使命从“脱贫攻坚”发展至“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学生资助的制度不断健全、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资助内涵不断丰富,学生资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受资助的学生之中,要特别关注原建档立卡人群和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子女。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仍有明显差距,农村的教育资源、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仍存在短板。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农村学生仍占据较高比例。农村学生的受资助情况和发展潜力既关系到其所在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影响着我国乡村振兴进程。因此,要对农村家庭子女予以重点资助与帮扶,同时,从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方面让贫困断根,让学生树立起自力更生、奋发自强的意识。

创建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的感恩反哺机制。首先,将感恩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通过多元化的资助手段对农村家庭子女予以重点资助与帮扶,减轻其家庭负担,充分调动其家庭成员创产增收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聚拢动力。在物质帮助、人文关怀、精神激励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党和国家的暖心关怀与殷殷期待,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乡村振兴的思想动力。其次,把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到乡村。搭建城乡、校地之间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资助宣传、乡村治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社会实践项目,既能使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未来奋斗方向。最后,引导激励学生投身乡村建设与发展。高校要积极发挥育人优势,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创业创新实践中,将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纳入其中,引导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去。

邹 琳(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学生处;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研究”〈X-a/2020/17〉、东南大学202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建设重点项目“‘一体化、双链条、三维度’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23-054〉、“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标签: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