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要报|坚定文化自信 创新文化建设
2023/07/07 1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它具有普遍性、人民性、时代性等特点,它的创立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从文化层面角度来讲,其创新发展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促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特色文化体系构建中发挥着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继续保持蓬勃的生机活力。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能够切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社会现实,解答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践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愿望创立的,并且是在指导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凝聚民族智慧的国度,而扎根于中国实际情况、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中国特色与科学性,更贴合中国国情,在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提供合理正确的思想指引。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了新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与发展,既需要本土优秀文化的支持,也需要时代文化,乃至国外优秀文化的助力,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汲取了西方先进文化,以及与时俱进地融入了时代文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注入新动力。

  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文化是社会形成的重要基础,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需在审视思考历史文化发展规律与总结现代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掌握文化发展潮流,抓准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这种观念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深度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其显著的包容性、发展性等带动中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带动兼具国内外特色或古今特色的文化产品的产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我们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文化滋养,并且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符号是中国人传承和根植于心灵深处的精神财富。通过学习和传承可以增强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并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要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文化创新和融合,要求在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对话,实现文化的相互促进和融汇。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当代世界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建设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根本途径,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自信力至关重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条件,大力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国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和全球性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理论体系,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带着中国特色出门,广泛展示中国文化和文化软实力。中国拥有强大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和关注。应该利用这些资源,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使中外文化真正实现交流互鉴。打造品牌活动,搭建平台,促进文化合作。通过举办文艺、体育、教育等领域的品牌活动,如文化交流周、国际文化节、文化论坛等,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名人、学者、机构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鼓励民间文化交流,拓宽世界文化传播的渠道和空间。加强国际人才和学者交流。国家应该制定开放和有吸引力的政策,鼓励国内人才和学者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他国大学、研究机构,传达和展示中国学问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成果。同时,还应该加强国际学者和知识分子在中国的交流,创造一个开放、自信、多元的环境,鼓励各类人才来华交流,共同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在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时,既要推广中国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同时也要开放心态、广泛吸纳国际文化成果,以互学互鉴的方式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策力格尔(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项目编号:NJSY21237〉;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蒙古马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项目编号:NJSZZX2146〉)

标签: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