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实现时代新人培养目标
2023/09/26 09: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不懈奋进的精神力量源泉,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与历史对话和碰撞,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的实现。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必须紧紧围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实践教育基地和高校教师队伍三个维度展开。

  融入课堂教学,搭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高校要以红色资源为载体,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形式,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育人成效。在此基础上搭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构建人才培养链条,发挥资源整合效应,培育时代新人。着力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依托,通过研究红色资源在育人内容、育人主体等方面与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征将红色资源引进课堂教学,打造特色红课。二是重视红色网络学习阵地建设,延伸高校思想政治课学习时空范围。互联网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挑战。高校要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创设更多的红色网络学习阵地,提供优质网络产品,在学生的自主选择中取得优势。三是要重视红色学生团体建设。红色学生团体在学生群体中自发开展红色资源的学习、培训或开展红色旅游、参观、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青年学习组织,它是高校红色文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教学创新,是培养新时代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渠道,在学生中发挥了正向的政治导航和思想引领作用。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围绕红色资源展开课题研究、项目申请或参加“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事等。四是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思想政治课学习氛围。高校可以邀请革命英雄来校讲述革命经历,帮助学生充实精神世界;也可邀请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为学生讲授红色故事;还可以在学校学报、校报以及宣传栏、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开辟红色文化学习专区、专栏,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播放革命歌曲,营造积极向上的红色主题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红色历史文化熏陶,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使其明德立志,成长、成才。

  推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红色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阵地,为体验式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高校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建设工作:一是建立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基地。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高校要依托红色资源,通过与革命纪念馆等签订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合作协议等方式,创建沉浸式红色资源育人新模式,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二是制定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加强对学生开展红色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前往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场馆开展实践学习,并通过完善实践教育制度和增加活动经费,推动实践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同时提高活动方案的可行性,确保规范、有序和高效。三是组建红色文化学生宣传队。大力提升学生参与红色资源宣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发挥其桥梁作用,使宣传队成为红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机构。此外,高校还可在每年的各种纪念日、重要节假日组织学生前往革命纪念场所,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高校将红色资源融入学生实践教育,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实践报国之志。

  强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育人主力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赋予高校的战略使命和历史重任。他们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主力军,肩负着为国为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三尺讲台系国运,高校教师既要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因此,高校必须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规律,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通过红色文化传承、师德引领、素质培训等多维方法,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高校必须以红色文化教育浸润、榜样示范为抓手,凝聚教师育人共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红色主题教育机制,开展教师队伍的学习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将红色文化深植于教师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师德养成,道德自律,并将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第一指标,坚决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此外,教师本人亦要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到育人体系中去,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把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与精湛的育人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主动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真正成长为业务精湛、能力高超、情怀深厚的“大先生”。

  张 健(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为2022年南京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改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JG-202214〉)

标签: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