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要报|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2023/10/13 16:22  

  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一重要论断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梁启超说:“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就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和很多人们集聚居住地和城市遗址。中华的文明自古延续至今,在思想体系、科技文化、政治机制等方面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影响着我国文明发展和世界文明进程。

  中华文明具有持续传承性质。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其一,中华民族的传承性。始于五帝时代的中华民族,西周称之为“华夏”,汉代称为汉族,后称之为“中国”,清末梁启超把汉满蒙合称为“中华民族”,一直生生不息、延绵数千年。其二,中华文明史的传承性。在自夏到清完整稳定的政治实体体系中,后来者都尊前朝为先,勇担传承历史任务;前后形成一脉相承的政治谱系和独一无二的、薪火不息的中华文明史。其三,中华史学的传承性。注重历史记录和史学研究是中华文明一个优良的传统。自商朝至清朝都设有史官制度,编撰“二十六史”,贯通中华几千年历史,世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历史记忆。其四,中华文化的传承性。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产生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思想观点,世世代代传承,形成了连续不断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和世界灿烂的文化中的瑰宝。其中,汉字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重要标识,记载、传播、传承传统思想文化,滋养中华儿女独特的文化基因,提高文化认同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成具有不可替代性

  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自然基础。西绕群山,东临大海,远离战争,拥有比较祥和安全的发展环境。河流密布,平原开阔,交通便利,气候温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保障了农业生产、商业发展和社会安定。

  稳定统一的空间规模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生长保障。正是基于文明的早熟与政治统一的实现,从五帝时代单一制的邦国到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复合制的王朝国家,再到秦汉至明清的以郡县制为机制的“中央—郡县”一元化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于距今数千年前就底定了疆域的基本规模,为中华文明的稳中有变、改易更新提供至为关键的空间保障。

  底蕴深厚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精神支撑。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发展的根基和宝藏。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蕴含着“仁义”“和合”“自强不息”等为内核的中华文化,具有不断复兴的雄厚力量,并产生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其他特性因素。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连续性突出特性是其他四个特性合力发展的结果,五个突出特质互为互成。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包容、融合新的文化内涵,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统一发展。

  中华文明连续性决定了我们“必然走自己的路”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决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于自身国情,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路是人民的选择,是文化和历史的选择,是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论证了的中国必须要走的自己的路,是一条传承中华文明的中国现代文明之路,更是一条强国富民、民族复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下,中国人民必然能够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特性,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肩负起文化使命,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创新转化、肩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构建中华现代化新文明。

  孙凌宇(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行两域 虚静为宗——张湛虚静思想研究”〈21FZXB012〉、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主题的重要论述研究”〈2021ZD001〉、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的生成理路及其价值体系逻辑结构研究”〈SK2021A0158〉阶段性成果)

标签: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