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提升思政课程实效
2023/10/20 09:14  新华传媒智库  
 

高素质人才是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主阵地,理应紧跟时代要求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学习和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以时代和社会所需为重要导向,从形式、载体、服务三方面入手,聚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形式创新,加强高校思政实践教育

依托社会大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等实践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社会大课堂中涵盖大量实践案例,与思政教育存在密切联系。对此,思政教师应以生动的素材和案例对思政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密切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如,高校可以多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会调研,与社区居民进行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民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应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在大胆创新、勇于求变的创业实践中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实境课堂”的思政教育。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根据最新的政策要求、当时的创新创业环境等制定比赛规则,实施严格的淘汰制度,以赛促学,帮助参赛者更好地感知社会,提升规则意识,厚植创新理念。

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以通过邀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导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分享个人创新创业故事,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公正、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避免在后续职业规划中出现不顾长远不顾大局的短视行为。

载体创新,拓宽高校思政教育渠道

新时代,借助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载体,既能拓宽高校思政教育渠道,也可以为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知识提供便利。

高校应合理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将其作为高校思政课堂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将部分面授课程转化为线上课程,实现思政教育的全程覆盖,另一方面借助专业的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思政教学资源,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政学习兴趣,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鉴于当代大学生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依赖,建议高校主动在各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安排专门工作人员结合大学生学习情况与生活状态,定期发布与思政知识相关联的案例或内容,并在评论区以留言互动的方式积极开展线上沟通与交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传递正能量,做好主流价值观引导。例如,高校可在自己的官方微博账号中设置“工匠精神”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身边的工匠故事,“滴灌地”引导学生多角度领悟工匠精神所蕴藏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

此外,高校还可充分用好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等,为学生搭建起沉浸式学习平台。结合思政教育主题创设不同场景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感悟真理、道理、事理,强化思政教育实效。如,可以运用VR技术模拟与优秀历史人物对话的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度了解其理论、思想、决策的心路历程,更深入地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增强历史意识、文化意识,厚植爱国情怀。

辅导服务,推动思政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思政教育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过程,高校需要深入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引入多样化教学形式,并为其提供个性化辅导服务,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以进一步提高其思政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前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兴趣和潜在问题。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思想认知、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方面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在日常交流互动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班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优化思政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提升自我,通过参加专项培训、探讨会等形式,及时完成自我“充电”,主动引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导向性。同时,还可以引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而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和正确答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思政教育辅导中心或建立快速的需求反应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和咨询服务。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从形式、载体、服务等方面入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在加强思政实践教育、拓宽思政教育渠道的基础上,推动思政教育个性化发展。

  任 媛(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标签:学生;思政;高校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