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协同育人体系服务现代化产业发展
2023/05/05 10:08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镇。着眼未来,高校要全方位谋划创新人才培养,以构建多元主体的高质量协同育人体系为重点,加快构筑应用型人才培育新生态,助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高质量协同育人体系是纾解人才供需困境的基础性工程。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大量从事技术研究、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营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当前,我国人才供需结构存在矛盾,中高端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复合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更是相对紧缺。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相融合的高质量协同育人体系,将有效解决高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

  构建高质量协同育人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务实性战略。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格局。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地,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增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最新需求,因时因势优化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特别是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构建高质量协同育人体系是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导向性路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他们更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聚焦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在攻克科研难题中提升专业素养,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中提升实践能力,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构建高质量协同育人体系,有利于高校拓展学科和专业建设新领域,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内容丰富、层次递进、全面覆盖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当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协同育人注入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创造了新机遇。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与产业结构高度匹配、与市场需求精准耦合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创新“专创融合、产创融合、科创融合”育人理念,培养国家需要、市场认可、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强化导向激励效应。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各级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的教育改革举措。进一步凝聚“产、科、教、才”政策合力,充分利用财政、投融资等激励政策,促进资金、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各类资源集聚叠加,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链主企业,扩大产教融合试点,形成更多具有示范效应的标杆项目、成功样板。

  挖掘合作平台效能。构建高质量协同育人体系,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一方面,坚持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相结合,持续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高端人才需求,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指引。另一方面,创新高校教师队伍管理和培育机制,强化校企“双师”互聘,在企业建立名师工作室,为在岗教师提供实践岗位,选聘行业知名的企业家、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产业教授,打造校企融合、专职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

  整合多方优势资源。瞄准国家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以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协作共同体管理机制创新为基础,以精准对接企业与社会用人需求为核心,进一步落实落细产教深度融合、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由行业、企业、学校、协会等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学校主导和企业主体相融合的现代学徒制;联合大企、名企、优企建立高水平实训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让人才培养更贴近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效。比如,在各层次教育衔接上,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让各类人才有更宽广、更持久的学习通道。

  石晨迪 赵婷亦(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发展规划处、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

标签: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