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学协同育人 共建高质量劳创融合新模式
2023/09/08 07:27  新华传媒智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双向融合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思路。作为协同育人的三方主体,政府、企业和高校应积极推进校地对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劳创融合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准劳创融合落脚点

  构建“思政+劳动+专业”三位一体融合机制。高校推进劳创融合,应在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专业教育和立德树人之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强化包括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劳动素养教育水平;以大国“三农”情怀、医者仁心教育、中华美育精神等学科专业精神为指引,强化专业知识教育。构建融合“劳动素养+专业技能+思想品质”为一体的教育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将价值引领、专业实践、学术科研、创新创业训练融入劳动教育之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实现劳动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同步提升。

  完善“创造性实践能力+创新性研究能力”双能驱动的课程体系。在创造性实践能力锻造方面,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的氛围营造,如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和“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爱国为民情怀,引导学生开展与专业劳动相融合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扩大劳动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面,帮助学生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在创新性研究能力提升方面,依托政府、企业、高校的专创融合基地、众创空间等平台载体,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技能培训、创业孵化等为抓手,在劳动教育中培育学生进取创新精神,促进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深度融合。

  推进“专任教师+劳动模范”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需要把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培养培训大纲,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和创业精神;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各行业挂职锻炼,开展系列知识竞赛、专家讲座、交流学习等,帮助教师更多积累劳动与创新创业知识以及实践素材,提升开展劳创融合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行动力,打造一支劳创融合的综合性、复合型师资力量。

  强化校地对接责任担当,找准劳创融合发力点

  内外联动,打造高水平“劳动+创业”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专业架构所具备的拥有完整产业方向的学术优势和长期建立的服务社会功能,依托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建立能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服务团队,搭建创业项目服务平台,面向大学生遴选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为其提供免费的创业场所和公共设施,以及适当的创业基金补助,引导大学生创业群体积极寻找组织机构中的“内部创业”机会,培养岗位意识与岗位综合能力。

  双向互济,构建劳动实践“过程性反馈+结果性评价”机制。高校、企业和政府应以培养劳创融合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劳创融合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反馈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健全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点面结合,多元探索劳动成果向创业项目的转化通道。完善政府政策调控机制,通过免税减税支持、项目资助、服务购买等方式,以点切入,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通过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和提供资助项目等,以点带面,支持企业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完善畅通免息贷款等政策,全面整合统筹社会各界的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资源。

  完善产教融合协同机制,瞄准劳创融合关键点

  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企业导师进课堂等方式,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多渠道打造共建共享以及深度融合的实习实训、劳动实践基地;发挥高校主导的“科产教协同创新”特色优势,结合“科学研究—产业革新—人才培养”三方需求,构建校内外人才培养资源矩阵,形成科产教三螺旋融合育人合力。

  推进“真题真做”,聚焦“真抓实干”,促进科产教研用协同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劳动实践的机会,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前沿课程,打造“实训即实战”的实习实训平台;推动校企教师双向流动,组建科产教融合型教学团队,将大学生带入真实的劳动场域,从事参与性强的劳动实践,在场景式教育教学中更快习得知识与技术,熟悉设备与项目,提升“实战”能力。

  探索“大师专家+劳模工匠”全方位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好劳创融合“组合拳”。邀请行业专家为大学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厚植大学生的劳动情怀和创业精神,引导其深刻理解市场对具有劳动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开展“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高耀远(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讲师;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思政专项“政企学三螺旋视域下劳动教育推进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SZ20190449〉及南京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研究项目“双碳背景下新工科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绩效评价研究”〈22ZXB013〉阶段性成果)

标签:劳动;劳动教育;创新创业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