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政谏言|高校思政课程也应重视“课程思政”
2023/05/12 09:51  

  高校作为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的高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其办学之本,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是其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进入新时代,高校既要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之问,也要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中国国情育人才。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与专业建设最基本的单元,对培养高质量人才至关重要。思政课程应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紧紧聚焦立德树人这根主线,守好用好课堂育人阵地,推动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重视思政课程课堂教学短板

  当前,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思政建设从文件到标准到实践,都已深入人心、深入课堂、深入教材。思政课程建设从教材到集体备课,都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既保证了思政课程的方向,又保证了课程内容的高度统一。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效性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课堂内容引发共鸣度挖掘不够。课堂授课内容虽框架清晰,但教师多注重把“课”讲完,抽象的学理不落地,难以和学生形成心理共鸣、情感共鸣。

  二是课堂案例教学与学情契合度不高。思政教师课堂举例多宏观、高大,案例选择与学生思想教育契合度不高,挖掘案例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针对性不够,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融入不够。

  三是青年思政教师挖掘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中青年教师比重较大,很多年轻教师刚从大学毕业走进课堂,理论上把握较好,但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学情不够,挖掘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思政课程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既要有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系统性、政治性,也要有课程思政融入的及时性、生动性、针对性。

  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都应有课程思政的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有机结合,水乳相融,做到既立德又树人、既育人又育才,打破思政课程在课程育人中的“孤岛效应”,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

  从本质上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其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从路径上说,应发挥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政理论课作为显性课堂,是精神塑造和价值培养的主渠道。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元素本身也具有隐性的育人功能。实践中,应聚力推动实现两者在育人价值上的融通和融合,实现课程育人课堂育人。

  从教学上讲,思政课教师当有“大思政课”观,要着眼历史,关注当下,放眼未来,既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鲜明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又能以感人的案例感动学生,因时因地因材施教,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大思政课”高质量落地,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育人实效

  思政课程与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一样,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包括教师本身的课程思政元素、课堂本身的课程思政元素和课程本身的课程思政元素。具体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包括“十个度”:

  从教师的维度讲有“三度”,包括政治站位的高度、言行传达的温度和对待教学的态度。其中,“政治站位的高度”要求思政课老师自身要有更丰富的政治知识、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思想高度与站位高度要以显性方式旗帜鲜明地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发挥好做表率示范作用。“言行传达的温度”是指思政老师要能切实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对待教学的态度”与教育的情怀有关。优秀的思政老师更善用“大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从课堂的维度讲有“三度”,包括课堂知识架构的厚度、教师评价的准确度和师生互动的效度。“课堂知识架构的厚度”是指教师本身的学识量和备课中对知识的储备量。越是博学的教师越是能做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教师评价的准确度”是指教师的课堂及时评价与引导。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评价是点燃思想火炬的重要因素,既要及时评价激发热情,又要准确评价把握方向;既要及时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又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及时指正纠偏,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学会溯源追因,辩证思考,理性判断,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信其然。“师生互动的效度”是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是表演,不是你说我说大家说,一定要情在理中,理在情中,有针对性有聚焦性,围绕问题谈观点谈方法,方能有启发、点拨和提升。

  从课程的维度讲有“四度”,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度,案例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课程内容与学情的融合度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观照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度”是指抽象的学理需要结合生动的实际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从学生的需要和问题出发,用系统的方法去授业解惑,增加学生获得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结合生动的史实事实能让思政教育更加入脑入心。“案例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指案例选择一定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加以取舍,要用生动的事实、感人的事迹孕育深厚的情怀和坚定的信念,以案释理、以案述情,让学生自主内化为坚守理想坚定信念的决心。“课程内容与学情的融合度”指课程育人要做到以生为本,学情既是内容选择的前提也是教法选择的前提。要瞄准学生理论的“疑惑点”、思想的“共鸣点”、情感的“共情点”进行内容讲授,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历史与现实的观照度”则指任何课程的学习都不能忘了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知古鉴今,以史鉴今,都是为了让当下的现实获得启发、经验、警示。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多元的价值选择,而帮助学生学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养青年学生开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所在。思政教学中,科学准确地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主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并予以旗帜鲜明的剖析和批判,将更加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强国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涵养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

  当然,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不等于将思政课程“通识化”,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不能淡化弱化思政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积极发挥好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既让教学内容跟上新时代,守好用好主阵地主渠道,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切实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与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旗帜鲜明中,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和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

  李桂萍(作者为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院长,教授)

标签: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