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放大中心城市效应,加快推进南京郊区新城建设
2023/07/18 09:30  

  郊区新城,是城镇化进程后期的产物,一般指城镇化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较大中心城市在组团式发展中,形成的多中心、多节点、网络型城市结构中的战略空间形态。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2022年城镇化率已达87.01%,城市发展方式正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新征程中,遵循中央提出的“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目标要求,谋划南京郊区新城建设正当其时。在南京由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演进的背景下研究郊区新城建设,实质上是一项以南京城市发展实际为依据所进行的富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战略谋划。加紧谋划和推进郊区新城建设,不失为南京放大中心城市效应、建设融入长三角重要节点、凸显南京都市圈同城化之核的重大战略抉择。

  把握趋势所向,拓展南京城市增长新动能

  对趋势把握越准确,对问题的认识便越深刻。随着全球化演变为区域化,都市圈和城市群日益成为国家提升整体竞争力、参与全球竞争更为重要的主体单元。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超大、特大城市的龙头作用将进一步突出,中国的城市发展正进入新一轮大洗牌。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此基础上,超大特大城市要统筹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发展,中心城区要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郊区新城要有效分担中心城区功能,形成组团式多中心城市格局。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全国各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除了关注既有建成区的更新提升外,还强调在新的战略增长空间集中发力,为高端人才和科技要素的集聚,提供高品质、强竞争力的承载空间。从上海、杭州、深圳等国内先进城市的空间战略看,这些城市都侧重于在中心城市竞争白热化的城市群时代,抢抓培植竞争新优势和增长新动能的先机,聚焦于“面向区域、全域布局,强化核心、建设新城,协同一体、联动发展”。南京需把握好这一新的发展趋势,通过系统谋划郊区新城建设,放大中心城市效应、完善特大城市功能,更大范围拓展增长空间,更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把握目标所指,勇担中心城市发展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于今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要求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对南京中心城市发展而言,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必须谋取更加凸显的地位和作用。

  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中心城市都已谋得全国层面的目标定位,如北京的“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海的“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广州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深圳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都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等。相比之下,南京在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地位还不够清晰,特别是随着区域城市网络化格局的全面形成和深入发展,可能会导致南京在面临相近能级城市的资源抢占和职能挤压时越来越被边缘化。

  长三角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挑大梁的中坚骨干,南京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又是长江经济带的关键节点,有条件有责任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也理当在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之路。南京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提出的新城布局,具有或滨江、或临空、或靠港的地理区位优势,也有一定新城发展基础。但南京中心城市要肩负起新使命新任务,必须在郊区新城建设上应变局、育新机、使大招、开新局。用目标导向和新城内涵衡量,新城空间布局的手笔似可更大些。比如,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禄口新城和柘塘新城,位于南京禄口机场两侧,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似、产业业态相近,覆盖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范围,可以整合建设“空港新城”,以空铁枢纽和机场大通关基地、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载体为依托,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和临空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兴增长极,更好发挥对南京都市圈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南京深度融入长三角。

  把握发展所需,谋划郊区新城建设新思路

  南京的郊区新城建设,不是为建设而建设,而是要站在新时代使命和新征程目标的高度,坚持把南京城市发展的种种现实需求,作为郊区新城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建设重点。

  南京在由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演进过程中,需要郊区新城提供人口承载新空间。2022年末,南京全市的常住人口为949.11万人,预计再过5年左右,全市常住人口将超过1000万人。南京在疏解中心城区相对密集的产业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郊区新城增强承接能力。大部分主城区内的产业与人口密度偏高,优势资源过度集聚,亟待通过郊区新城建设实现有序疏解和承接。南京在统筹城市发展与安全时,需要郊区新城全面增强安全韧性功能。主城区城市总体功能布局已经成型,其调整的幅度和力度相对有限。需要通过郊区新城建设等途径,合理布局防疫、防灾、抗震、备战等公共设施,全面强化韧性城市建设。南京在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需要郊区新城以新中心角色与中心城区共同发力。南京在区域跨界、跨江协同发展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内外需求,都一致指向通过规划建设郊区新城加快实现。还有,南京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努力中,同样也需要郊区新城同中心城区一道勇挑大梁。在新一轮中心城市的竞争中,欲破解市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需要统筹郊区新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打造相对独立、富有特色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带动南京城市能级和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凡此种种,都是谋划南京未来发展的战略考量。

  范朝礼 张成 周聪 崔卫东 邹燕(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中共南京市委研究室;江苏蓝鲸咨询有限公司)

标签: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