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说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写好新时代长江故事
2023/10/10 08:21  新华传媒智库  
 

9月16日,由江苏省社科联、扬州大学和扬州市委宣传部主办,长江文化研究院承办的2023长江文化智库论坛在扬州召开。100多位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和青年学者应邀从长江文化的历史演变、颇具特色的航运文化、数字化平台构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文旅产业融合等不同角度展开交流研讨,共同为高质量推动长江文化传承发展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献策建言。省重点培育智库“长江文化研究院”在会上揭牌。本期“智”说长江文化专栏,由新华传媒智库和长江文化研究院根据本次论坛的主要内容联合推出特辑,以飨读者。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长江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总和与集聚,既包括历史长江文化和当代长江文化,也包括长江物质文化和长江精神文化及长江生态文化。

今年6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表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时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指向相互融通,相辅相成。长江文化传承发展应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时代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文化多样的大国,长江流域最有条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领先区。

首先,从历史上看,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已经有超过千年的领先地位,早在唐代,长江下游区域就已经是“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之胜地。唐代韩愈曾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在随后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长江流域的这种雄厚的发展态势日益得到强化。

其次,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历史和全局的高度谋划、部署和推动的重大战略,已经取得让世界瞩目的发展性成就。而且它先后走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建设阶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现在已进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最后,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能够促进东、中、西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还能够联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及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起到“中枢”“脊梁”和“协同”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长江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极其深刻的内在关联性、统一性和极其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我们期待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能够与长江经济带同步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期待党中央把长江流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期待长江文化传承发展能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乃至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中国实践作出创造性贡献。

长江文化谱写着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万里长江浇灌了长江文化数万年之花,哺育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果实,滋养着近现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持续奋进。今天,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长江又被赋予了新的伟大使命。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长江经济带建设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一带一路”交汇地到“生态文明”先行区,长江流域及长江文化的崛起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色的坚强脊梁!

贺云翱(作者为长江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增强江苏长江文化国际传播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江苏长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就是要遵循国际跨文化传播规律,努力打造江苏长江文化国际传播高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探索形成长江文化建设的江苏样板。

增强内容层软实力,加强江苏长江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故事表达。系统发掘、整理与研究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长江江苏段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建设江苏长江文化资源内容数据库。遴选既能够实现国际共享,又兼具地方特色、世界意义、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文化要素,打造“全球在地化”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在国际舆论场中,设置江苏长江文化的传播议题,形成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的海外媒体和受众关注点、兴趣点、共情点;将江苏长江文化的历史文本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海外受众对江苏长江文化的价值共识与情感关联。

增强媒介层表现力,打造江苏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的融媒体传播体系。首先,要从媒介文本层面建构跨媒介叙事体系,充分展现江苏长江文化的价值和特色。其次,要建立多模态、多层级、立体化的跨媒介传播矩阵,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实现更大作为,丰富国际文化传播手段。再次,要加强跨媒介传播主体队伍建设,提升多元主体的江苏长江文化国际传播参与度。要加强培养了解国际舆论场、具有高专业度的国际传播人才,打造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形成主流媒体国际传播阵地;有组织地展开与海外媒体、海外华人的合作,并积极通过会议论坛等各类对外文化传播途径弘扬江苏长江文化,进而推进江苏长江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表达、多层次互动、分众化传播。

增强效果层认知力,加强对江苏长江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跟踪评价。必须细致、深入了解海外受众的基本认知和接收习惯,精准定位,明晰差异,为分众化、差异化国际传播提供依据。首先,分层次、分目标评测国际受众在接收传播信息后,对江苏长江文化产生的认同度、共鸣度以及行为参与度等认知行为,深入分析江苏长江文化在国际受众中的感知印象。其次,深化对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文化需求与媒体使用习惯等调查分析,坚持精准传播,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另外,要深入分析我国富有成效的国际传播案例,为江苏长江文化国际传播提供经验借鉴。

增强政策层推动力,加强江苏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的政策引导。首先,从政策主体、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等方面,系统研究江苏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的引导性政策体系,增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科学性与持续性。其次,围绕增强内容层软实力、媒介层表现力、效果层认知力等,在政策实施环节逐步推进和完善江苏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的引导性政策体系构建。最后,聚焦政策的具体执行,强化效果评价,为实现引导性政策的持续推进与精准发力提供充足依据。

秦宗财 阴健(作者分别为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研究生、长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为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经验赋能增势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江苏必须坚定担当、笃定前行,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为江苏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经验赋能增势。

地理优势孕育文化优势

长江横贯江苏东西,铸造了江苏一江两岸的地理格局,为长江文化赋能江苏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经验创造了先决条件。从地理环境看,全长432.5公里的长江江苏段是长江主航道中通航条件最好的航区,被誉为长江黄金水道的“钻石区段”。从物质生产看,改革开放以来,沿江八市经济发展水平持续领跑长江全线。从战略定位看,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江苏“通江达海、拥湖枕河”的区位环境,为江苏擘画了“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赋予了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明确了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这些都是江苏做好各项工作的“指南针”“路线图”。

独特资源汇聚地域色彩

长江是江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这让长江文化赋能江苏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经验具备了独特优势。从文明轨迹看,以溧阳中华曙猿遗迹、南京人化石地点等为代表的考古遗迹,见证了人类文明在江苏起源,展示着从史前文化开始的人类文明演进以及人类活动从沿江到沿海的发展历程。从文化形态看,长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等三大地域文化。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江苏段发展出了和而不同的金陵文化、江南文化、淮扬文化等,极大地增添了中华文明的魅力色彩。从文教资源看,长江江苏段存留着江南贡院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遍布着雨花台烈士陵园等革命文化资源,聚集了南京长江大桥等锐意进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提供了资源支持。

齐抓共管弘扬时代价值

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地。要着力抓好物质文明建设,以最具江苏特色、具有国家代表性、能够彰显文化自信的重大项目为牵引,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战略,高质量推进长江江苏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江苏江河湖海共济的资源优势和长江航道“钻石区段”作用,推进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建设,切实将长江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要着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系统梳理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加快打造长江文化多样承载空间和文化自信地标。要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长江江苏段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努力建成长江流域“最美岸线”。加大长江水文化研究力度,创新构建水文化传承保护、传播教育体系,为“水韵江苏”品牌建设注入磅礴动能。

李长庆 姚冠新(作者分别为长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本文为2023年度江苏省重点智库研究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弘扬研究”〈35〉、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社科联发展专项课题“高校社科联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23GSA-001〉阶段性成果)

 

多维把握长江文化的突出特性

今年9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看,长江横跨数万里,长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文脉绵延不绝,文化创造不停,文明创新不断。保护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要从长江流域的历史延续性上来认识长江文化所涵盖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深入挖掘长江文化中所蕴藏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以文化人的历史传承,接续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看,长江文化并不是历史累积的静态表现,而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更新的动态创造。长江文化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保护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中所蕴藏的守正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精神、攻坚克难精神,统筹推进长江文化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做好生态环保、创新驱动、人文发展等工作。从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看,长江文化具有多元一体、团结集中、向内凝聚的鲜明底色。保护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要深刻理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出发,统筹实施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从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看,长江文化无论在地域组成还是文化属性上,都具有鲜明的多元性特征。长江流域分布有50多个民族,虽然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各有差异,但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关系融洽。与此同时,长江流域通江达海,长江文化与外来文化积极互动。保护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要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区域协同,以长江流域文化要素的融通融合来推动经济要素的加速流动,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从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看,长江流域物产丰富、政通人和、文教兴盛,蕴含着天人合一、六合同风的和合共生文化底蕴。同时,长江流域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保护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要牢固树立“长江安、天下康”的理念,学习先辈“人水共生”的智慧,推动建设绿色长江、和谐长江、安全长江、文化长江。要挖掘长江文化的世界价值,推动长江文化“走出去”,为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聚焦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必将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产生特别且重要的作用。

陈森青(作者为长江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


长江非遗文化保护需要“三生融合”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非遗文化”是长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长江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行动不断升温,可借鉴非遗保护领域流行的“三生融合”理论,进一步推动长江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所谓“三生融合”,即将过去“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发展为“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保护”三位一体的新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作为长江与大运河十字交汇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拥有极其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2023年6月,扬州市共拥有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316项,其中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有20项。当前,扬州在“三生融合”保护非遗文化方面已形成了以生产性保护为主兼顾生活性保护和生态性保护、以生活性保护为主兼顾生产性保护和生态性保护、以生态性保护为主兼顾生产性保护和生活性保护三种方式。

事实证明,过去单一的生产性保护、生活性保护、生态性保护都无法有效应对新时代非遗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必须结合非遗项目本身的特点、公众的社会需求和传承人的实际情况,实施综合性保护措施。

加大生产性保护。将非遗项目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是今后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种新思路、新举措。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以物质的形态多元化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创产品的开发,提升非遗文创产品的影响力、辐射力。鉴于非遗文创产品的消费群体多分布于青年群体当中,建议多从青年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角度出发,做好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工作,以此为载体,推动非遗文化更好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优化生活性保护。通过新媒体宣传、创建非遗体验平台等方式,提高非遗文化的知晓度和普及度。既要尽可能地方便公众随时随地接触到非遗文化,也要多渠道推动非遗文化真正走进民众生活,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新的融通关系。非遗项目传承人应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同时政府层面也应切实落实好非遗进校园工作,吸引青少年自发爱上非遗。

完善生态性保护。首先,要保护和修复非遗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政府应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在非遗文化项目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加强监管,层层落实好各级主体责任,杜绝过度开发。其次,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统筹整合非遗资源,谨防出现重复配置、资源闲置或利用率低等问题。最后,有序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吸引多主体参与,建立健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总而言之,“生产性保护”要根据“创新”“绿色”的理念进行工艺和产品的调整,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加强产品创新。“生活性保护”应根据“开放”“共享”的理念,统筹发挥好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的共建作用。“生态性保护”应根据“协调”的理念做好非遗项目内外部文化生态的再平衡。

黄 杰(作者为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构建江运交汇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长江与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扬州、镇江呈“十”字交汇,“一横”“一纵”共同织就了这两座城市的繁华,也串起了沿线区域及城市不同文化的交融与互通。新发展阶段,以统筹大运河、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扎实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江运交汇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构建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

新征程上,建议紧紧围绕大运河、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着力推动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就扬州而言,作为首倡并率先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并已上升为省级战略的城市,可将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京杭大运河三湾整治工程等8个项目纳入全省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百项特色示范工程;就镇江来说,可围绕一体化推进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推进“一渡”“一闸”“一线”“一标”“一馆”“一岛”“一园”等子项目建设,以“构建江运交汇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理念”擦亮“江河交汇”的独特名片。

统筹推进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推动内河航运发展一体化

江苏是大运河、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2023年,大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建设,航运环境显著改善。其中,镇江拥有便利的港口优势,全市沿江地区集聚了2个国家级、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保税区,集中了全市75%以上的经济总量和80%以上的外资企业,并逐步形成了绵延40多公里的沿江产业带。扬州港则依托沿河沿江“T”形战略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及通江达海的深水航道优势,最大限度放大港口“磁吸效应”,“前港—中仓—后产”的生态体系渐现雏形。

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一体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议扬州重点围绕十二圩镇、瓜洲镇、湾头镇等沿江名镇名村以及瓜洲古渡国家水利风景区等文旅景点,镇江重点围绕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等地方特色景点与资源,精心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古今交相辉映的文化地标,以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机遇,着力形成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的文旅合作项目,多元展现古渡文化、商贾文化、诗词文化的人文魅力。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生态绿色发展一体化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一直以来,扬州与镇江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忠实践行者,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扬州在高质量推进瓜洲片区改造提升工作的同时,高水平建设了运河三湾风景区核心展示园及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工程。镇江突出打造一条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两座城市都在为实现江运交汇的生态绿色发展一体化积极探索经验,用精益求精的态度、精雕细琢的“笔法”,将“青绿江山图”绘得更好更细。

宋桂杰 叶舒(作者分别为长江文化研究院教授,长江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苏中发展研究院、长江文化研究院讲师。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重点智库研究课题“运河与长江交汇地区的历史城镇发展与格局变迁研究”〈12〉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长江文化;长江;江苏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