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圆桌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盐运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2023/10/21 21:36  新华传媒智库  笪颖  

  交汇点讯 10月21日,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指导,盐城师范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主办,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管理委员会、盐城地域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盐运南北·河通古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论坛在盐城召开。会议揭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盐运文化研究中心。

  围绕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建设、大运河历史文脉梳理、大运河资源的活化利用等核心议题,近60位来自省内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研讨交流,为系统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内涵,助力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言献策。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爱蓓在活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江苏长期被运河滋养,沿运城市“因运而生、因运而盛”,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其中,便包括盐运文化。盐城分院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12家分院中最“年轻”的成员,自成立以来,坚持内涵式发展路径,打造差异化研究特色,着力挖掘大运河盐运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取得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希望盐城分院继续深入挖掘阐释盐城大运河文化底蕴,呼应时代要求,找准宣传角度,彰显特色亮点,讲好大运河与盐城、大运河与江苏的生动故事,主动加强与省院和各兄弟分院的联系,在高水平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于建江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在扎根盐阜大地,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坚持打造“师范、沿海、老区”三张牌,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为,提出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立足服务“沿海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四新盐城”发展战略,打造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高质量智库,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盐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副院长徐曼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性需要多学科的智慧支撑,多部门的系统协调。一直以来,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将运河文化与海盐文化、红色文化、湿地文化、淮剧杂技文化有机融合,在博物馆及特色公园建设、遗址遗迹保护、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打造、生态文旅融合、运河文化推介等方面齐头并进,力争将盐城打造成大运河盐文化的样板城市。

  东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汉有说,绿色是东台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东台最宝贵的家底。作为里下河一员,东台因盐而生,拓海而兴,水网密集,人文底蕴深厚。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从挖掘大运河文化、从民族精神中寻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答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凝聚更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应活动主办方邀请,原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长周琪,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马俊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王建革,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大运河农业文明分院副院长路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王健分别做主题发言。

  周琪从依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角度,系统阐释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的率先出台对于法治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积极作用,并从更好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的角度,提出尽快建立工作专班,抓紧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突出文化特色和生态优势,以及健全依法推进工作机制等建议。

  “正常年份洪水给苏北、皖北造成的年度损失,相当于明清每年漕粮总量的6.5倍。淮河大水之年苏、皖的损失,相当于明清每年漕粮总量的22.5倍。淮河水灾每年给苏皖造成的农业损失相当于清中期每年财政收入的11倍。”主旨分享中,马俊亚细述了淮河水患问题的成因以及张謇导淮(放水)理念的形成。他表示,由于淮水加上黄水均从淮河下游河道入海,造成河道经常淤塞溃决。张謇所处的通海地区并非淮祸的直接受害区域,但张謇对淮河问题的关注以及他提出的开放资源、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导淮方案是非常超前的,可谓利商、利民、利国。

  王建革带来《运河危机、社会环境与清王朝的选择》主题分享。他站在明清时期黄淮运水环境治理的角度解释了洪泽湖的扩展,高家堰体系的不断增筑,五里中坝、昭关坝、车逻港坝、南关坝、南关新坝等归海五坝的形成,以及里下河地区圩田体系德的孕育等。他认为,在历史上的每一次闭坝与启坝的过程中,参与水治理的河臣们都在考虑整个黄淮运湖的水环境变化,同时考虑国家的运河安全和百姓的水患。中国古人将黄淮运湖的治理集中于清口或山盱五坝一点,再通过3条控制线达到大范围的水环境治理可控性,是前所未有的生态治理智慧。

  路璐提出,大运河历史文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由漕运、水利、民俗、城镇聚落、文化遗产、考古遗迹、历史典籍等构成,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流动性等特征,涉及国家与社会、整体与局部、传承与创新、实体与话语、记录与阐释等。与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事件、关涉主体、区域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一条怎样的文化线路串联起来,它们如何被赋予时间上传承的价值与空间上流布的意义,它的文化基因与文化价值是如何支撑大运河从历史流向当下,并与未来建立起关联,都是当前亟需捋清和阐明的问题。以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媒介,可以实现历史、现实与当下的对话。

  聚焦扬州在大运河水运枢纽的独特地位,王健介绍了唐代后期六条从不同地点登陆抵达扬州的海外交通线路。他认为,从沟通天下水运的实际作用来看,至少从唐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扬州在由大运河沟通的古代中国水运体系中具有的枢纽地位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政治地理地位也越来越高,也造就了扬州文化的繁荣。

  活动还同步举办了“大运河文旅融合与活化利用”“大运河历史与文学”两场平行分论坛,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副院长黄杰和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院长张文华分别主持。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常务副院长陆玉芹在会议总结中表示,大会通过主旨报告、专题报告等形式研讨交流,成果丰硕,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纵深推进贡献了智慧力量,也为盐城经济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议共遴选出论文35篇,涵盖了运河历史、运河生态、运河经济、运河建筑、运河文旅、运河发展战略规划等多个论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笪颖

标签:大运河;盐城;文化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