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以“制造+”赋能常州实业升级
2023/06/16 09:25  

  实体经济是国之命脉,民生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一直以来,产业集群是常州实业的一大特色,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已然成为这个“工业明星城市”的一种传统优势。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等的兴起和发展,常州以“制造+”为抓手,积极拓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等多种业态,为实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实现转型升级。

  “制造+数字”,与时俱进启征程

  在全球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推动下,制造业已进入“工业4.0”时代。面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制造业在不断变革与创新的同时也在迎接机遇和挑战,如何才能打破传统禁锢,不让数字经济变成“数字鸿沟”?作为《中国制造2025》苏南试点示范城市和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常州正在积极探索推动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先后出台“工业互联网+常州制造”行动计划,成立数字经济发展办公室,设立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等,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常州的“制造+数字”发展模式已经初具规模,但进阶性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数字化人才拥有量偏少,难以在相关领域内获得长足的发展;数字化转型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不确定的数字安全风险,很多传统制造业对于“智改数转”的投资仍然相对谨慎。对此,常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还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和完善。一是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数字化人才扶持力度,满足专门人才学有所用、学有所创、学有所享的全方位发展需求。二是统一数字化转型标准,加大对企业“智改数转”的方向引导和资金扶持,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和保障。三是精进数字化转型技术,通过加密通信、访问控制、网络监管等方式加强数字安全防御能力,及时评估并化解潜在风险,实现数字化转型安全生命周期管理。

  “制造+文旅”,去粗取精展风貌

  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常州,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中小企业集聚区,其文旅产业起步相对较晚,虽有诸如中华恐龙园、天目湖、南山竹海等特色文旅基地,但没有形成整体的城市文旅印象,竞争优势不够明显。面对竞争,常州也在不断探索着属于自己的文旅新模式,凭借传统制造业优势,在城市智能制造的推动下,逐渐衍生出“制造+文旅”的新业态。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文旅”的跨界发展融合度较低,想要实现有效跨界合作任重而道远,但也并非无计可施。第一,赓续实业基因,增强传统工艺特色,延长工艺产业链,增加工艺与人文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制造+文旅”的融合发展。例如常州的优势产业之一纺织业,在产业链中增加用户参观或纺织体验环节,增强外界对常州纺织业了解的同时,借机为特色产业打响招牌。第二,将科技应用于文旅,把生态融入城市发展,运用智能制造技术创设城市森林公园等新型城市景点,集低碳环保与自然休闲于一体,满足城市居民或游客对生态公园的向往。第三,打造智能文旅品牌,凸显优势产业,建立集“新能源、智能制造、光伏”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多产业相互融合,集中展现城市风貌和智慧文旅,形成特色城市品牌。

  “制造+服务”,精益求精展姿态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包括八项战略对策,其中,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战略之一。当前,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生产制造只是最简单、基础的一个环节,制造业需要更加注重的是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满足不同终端人群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作为制造名城的常州正在不断探索“制造+服务”的新模式。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3万亿元,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超1.7万亿元。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441.8亿元,占GDP比重50.4%。工业设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其中,恒立液压公司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万帮数字能源公司的跨产业链共享制造、星宇车灯公司的定制化服务等制造模式精彩出圈。显然,常州的“制造+服务”模式既做到了固传统之基,又不乏创新之意。其一,保持传统产业特色,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政策引领,借势智能制造和信息系统,提升服务型制造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定制化服务。其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用户体验为中心,同时掌握研发与服务、营销与品牌双轨模式,打造经典“微笑曲线”(U型线),带动产业从低利润组装向高附加值区域移动。未来,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个性化趋势会愈发明显,这也促使传统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制造、智慧制造、智享制造方向转型。当然,城市“制造+”模式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同时也需要长期的过程和持续的努力。

  周海峰 蔡倩 王迅(作者单位分别为:常州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水利站)

标签:制造;常州;智能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