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023/06/30 1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助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意蕴,为走好自己的路提供理论指导。

  从世界历史

  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

  现代化是马克思的重要主张,现代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才获得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递升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与现代化进程同步,世界历史也由此发端。马克思指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在前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在世界范围内只存在多个彼此孤立、散发的社会,而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推进,以资本为逻辑的现代生产关系不断扩张自身统治范围,力图打破各个社会、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界限,由此诞生了世界历史。全部人类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世界历史潮流之中,所有国家都无法置身于现代化浪潮之外。

  根据唯物史观可以看出,无论从生产力发展还是世界历史形成的角度,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的客观性体现在中国作为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一样,两者都是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必然性体现在现代化是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结果,是人类通过自身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不断建构自身历史的过程,这是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在这一意义上,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彰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现代化的规律原理同样适用于中国,在生产力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具有普遍同一性。

  从命题生成

  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普遍特征,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是内在一致的,恰恰相反,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式。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考察西欧社会时曾认为人类社会都会经过古代—封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道路。而在晚年,随着对东方社会和史前社会的考察,马克思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并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中提出了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即东方社会可以绕开西欧式的资本主义阶段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同于西方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动卷入的,这就导致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生成的特殊性。鸦片战争后,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仁人志士寻找救国方案,在一次次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以其高度的历史自觉力挽狂澜,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中,而广大人民群众在众多救国方案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某种意义上也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之路。因此,近现代历史境遇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命题出场就带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体现在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参与的、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从命题出场,就展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质。在其后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更是以其高度的清醒将现代化的普遍性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相结合,探索出现代化的中国样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析表明现代化进程不仅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也要结合本国具体国情特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启示,也是中国为世界其他民族走向现代化提供的中国智慧。

  冯莹(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