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智库环省行”专题采访③|张为付:以“两业”融合厚植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
2023/01/05 23:07  新华传媒智库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江苏省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和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近期集中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智库环省行”系列访谈报道,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邀请省重点智库负责人、首席专家或课题牵头人以理论之思回答发展之问,共同为践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新任务扛起智慧赋能之责。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简称“两业”融合),既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也是重塑产业链竞争新优势、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江苏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内涵提升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如何让制造更“聪明”、服务更“多元”、产业更“高端”?本期专栏访谈活动邀请到了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张为付进行解读。

  江苏“两业”融合渐入佳境

  记者:作为全国率先启动“两业”融合试点工作的省份,江苏探索了“两业”融合的创新路径、有效机制和政策举措。江苏的“融合+创新”探索中有哪些可供推广和复制的模式经验?

  张为付:一是“数字+服务+制造”的“全融合”模式。突出“数字化”引领,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联结制造与服务,应用物联网、车联网、云平台等互联网+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二是嵌入全流程服务的“总集成总承包”模式。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整合资源、延伸链条,开展基于产品或研发能力的一揽子服务。

  三是流程协同供应链管理的“延伸再造”模式。通过提升信息、物料、资金等配置流通效率,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形成智慧供应链网络,推动物流供应链与制造业融合。

  四是服务衍生先进制造的“需求联动”模式。伴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带动大量的衍生制造需求,构成联动式“两业”融合产业链。

  两大因素掣肘“两业”深度融合

  记者:“两业”融合非一蹴而就,也绝不能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简单 “嫁接”。就目前来看,当前影响“两业”深度融合的掣肘因素有哪些?

  张为付:首先,是数字技术对“两业”深度融合的赋能不够,推动两业深度融合的“黏合剂”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推广运用不足。工业物联网、大数据、5G商用技术、3D打印均属于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大、风险系数高、技术外溢效应强,往往也更加需要依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实现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广及运用。其次,适应“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仍显滞后。“两业”深度融合中涉及到多种类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容易产生交叉行业和新型业态。由于当前部分区域、领域仍存在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所带来的边缘性新问题在监管与服务上也就更容易出现重叠矛盾,相应的政策供给也更容易出现管理边界不清晰、意识导向偏差等问题。

  多维发力助推江苏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记者:高质量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对于江苏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数字经济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意义重大。对此,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张为付:一是构建融合体系,发挥试点效应。从“点线面体”多层次推动“两业”深度融合:“点”上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线”上深化上下游产业链融合,“面”上推进区域聚集融合,“体”上着力构建相对成熟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是健全推进机制,清除管理障碍。“两业”深度融合涉及面广,应尽快建立各级层面的“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促进机构,建立“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统计、评价、考核和政策支持系统,搭建“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协作平台等。

  三是破解土地瓶颈,激发企业动力。在“盘”上下功夫,优化存量工业用地转型机制,为“两业”融合项目落地腾出空间。在“用”上求突破,探索弹性可控的混合用地供给机制,更好满足“两业”融合业态的混合发展需要。在“供”上挖潜能,探索产业用地“标准化”出让方式及新型供地方式,高效服务优质产业项目落地。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缓解融资压力。设立由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两业”深度融合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质押业务,对融合发展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给予支持。

  五是打通数据壁垒,构建大数据服务平台。搭建“两业融合”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重点融合产业的上下游制造业服务化龙头企业开放数据,共建安全可信的工业数据空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印丹

标签:智库;现代服务业;发展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