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南京大屠杀的悲怆记忆,“江南方舟”的故事激励今人前行
2021/12/10 19:57  交汇点  

  交汇点讯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4周年。84年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30万同胞惨遭侵华日军屠杀。但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仍有人性的光辉闪现,点燃了温暖与希望。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生命危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

  1937年12月,两位逆行南京的外国友人与中方人士一起在栖霞山下的江南水泥厂建成南京东郊最早的难民营之一。在这场正义与邪恶、人道与残暴的较量中,这座工厂用它千疮百孔、坚韧不屈的身体救助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它也成为了血雨腥风中郊区难民躲避日军屠戮的“江南方舟”。

  12月5日上午,一场主题为“江南方舟,蝶变新生”的国家公祭日爱国主题观影读书会在江南水泥厂的小黄楼前举行,近50位党员代表参与活动,共同缅怀死难同胞、致敬和平使者、传承民族工业精神。

  1937年的12月5日,德国友人卡尔·京特、丹麦友人辛德贝格临危受命、辗转数地来到江南水泥厂参加护厂行动。2018年,南京市档案馆联合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档案文献纪录片《一座工厂的抗日传奇》在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播出,该片将一座工厂的命运和斗争精神融入到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中去,将历史和人物以及现实的教育意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视角聚焦在南京郊外这座特殊的难民营如何形成,怎样救助数万难民;并通过江南水泥厂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故事,反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以及“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活动现场,党员代表们观看了该纪录片浓缩剪辑的视频,倾听了江南水泥厂难民营见证者后人钱序龙讲述的那场困难而又坚定的护厂行动、难民营前后的历程,感同身受,也对当年国际友人及江南水泥厂的员工们人性的良知、正义的坚守致以崇高的敬意。

  从筹建开始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竣工生产,江南水泥厂整整历时16年,经历过各种危机和困境,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这十多年中,以陈范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家呕心沥血,千方百计和日本侵略者顽强抗争,始终不放弃“实业兴国”之理想。南京市档案馆的党员代表王宇在现场解读了一份反映抗战时期江南水泥厂与日本侵略者斗争情况的珍贵档案,新工投资集团党员代表诵读了1937年10月23日陈范有写给江南水泥厂领导的一封抗战书信。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形成,以及相关中外人士后来的证词证言,成为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有力铁证。

  历经劫难,这座不平凡的工厂在新中国成立后终于迎来了新生。南京新工投资集团新工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吴启宁受邀来到现场,讲述了江南水泥厂新中国成立后终于正式点火、开工投产的往事。这一段段历史,也都收入南京市档案馆赠送给江南水泥厂的《江南水泥厂战时损失及战后重建档案汇编》和《江南水泥厂档案》之中。

  如今,江南水泥厂老厂区连同“小黄楼”即将转型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迎来蝶变新生。

  江苏口述历史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委党校的李继锋教授认为,对江南水泥厂难民营旧址的保护、利用非常有意义,对这些民族工业档案的保护、解读,可以让大众了解到企业不为人熟知的一面,从而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于锋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