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热议 | 区域协调发展,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
2022/10/19 22:27  新华报业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本期《党代表热议》邀请省发改委党组书记沈剑荣,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南通市委常委、通州区委书记张建华3位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按照二十大报告擘画的新蓝图,走好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沈剑荣代表 本报记者 吴胜 摄

  记者: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从全省层面有哪些主要布局?

  沈剑荣:近年来,省发改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发挥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效应,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73项制度创新成果,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南京都市圈获批建设。坚定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推动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干流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统揽高水平对外开放,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超过2300个,协议投资额超过230亿美元。

  推动“1+3”重点功能区建设。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全面绿色转型;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新一轮沿海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加快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启动建设淮海国际陆港;推进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增强生态绿色发展动能。

  全力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合作。着眼共同富裕,推进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出台实施意见和专项实施方案,建立人才、项目、资金交流合作机制,开展产业、科技创新、教育等6个领域全方位帮扶合作,打造南北共建园区和“科创飞地”等平台,助推苏北赶超。

  马明龙代表 本报记者 吴胜 摄

  记者:东西部对口支援协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多年来,江苏举全省之力推进各项对口工作。镇江是如何携手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

  马明龙:镇江和陕西省渭南市自1997年起开展对口协作,2017年,第一批镇江援陕干部,从长江之滨奔赴黄河之畔,开启了镇渭协作新阶段。

  聚焦脱贫攻坚,筑牢全面小康“底板”。镇江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把做好对口协作作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体现,以实际行动推动两地共同实现全面小康。2017年以来,镇江派出3批次党政干部、5批次“三支”人才,投入到渭南经济发展一线、招商引资一线、项目建设一线、教育医疗一线开展组团式帮扶,带动贫困人口16万多人,助力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坚持产业先行,锻造高质量发展“长板”。产业高度决定发展高度,镇江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产业发展作为协作重点和脱贫治本之策,在深挖当地特色资源禀赋基础上,着力实施一批支撑性强、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近年来,帮助渭南引进产业项目30个,实际到位投资23.7亿元。今年,镇江在渭南市澄城县开展丹澄产业园建设,努力再打造一个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共建园区。

  全面深化协作,补好共同富裕“短板”。镇渭协作既要“结亲戚”,更要“走亲戚”,使两地人民的心贴得更紧,携手绘就共同富裕的新画卷。我们坚持让援派干部当好“渭南人”、说好“渭南话”,与当地干部群众结对子、当亲戚、交朋友,统筹推动结对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民生帮扶。大力实施“建立一个结对机制、做强一条特色产业链、兴办一批为民实事、组织一场特色活动、打造一项创新品牌”的“五个一”工作模式,不断增强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镇江将与渭南携手奏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奏曲”,不断续写新时代苏陕协作“山海情”的生动故事。

  张建华代表 本报记者 吴胜 摄

  记者:南通市通州区地处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北翼门户,近年来是如何走好区域协调发展之路的?未来将如何抢抓机遇,绘就协调发展新图景?

  张建华:通州区始终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加快融入南通主城步伐,全面缩小城乡差距,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主动拥抱长三角一体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加快构筑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利用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布局,积极承接上海、苏南制造业转移,目前超过60%的产业项目来自上海、苏南。

  融入南通主城,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坚持规模扩张和内涵提升并重,主动策应南通新版城市总规编制,全力打造南通城市副中心,推动城市格局华丽转身。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不断深入。作为涉农区,我们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思想,全面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医疗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

  放眼未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在交通格局上强化“互联互通”。着力推进通州与上海、苏南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在跨江融合中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品质之城。围绕南通新机场提前规划布局临空功能片区。围绕南通西站打造平潮科技创新区,努力建设成为跨江发展示范区。

  在产业创新上聚力“协作共赢”。更大力度承接上海、苏南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三大特色产业,努力打造全国“创新型特色园区”。

  在惠民便民上实现“同城效应”。在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生态等重点领域,深化与上海、苏南的合作,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在城乡融合上突出“共建共享”。站在更高层面谋划城市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更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加速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记者:站在国家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新风口,江苏如何把握机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沈剑荣: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更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深入落实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将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更高质量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构建有江苏特色的沿江现代产业体系。更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更好发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加快推动国家县城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建设,形成都市圈城市群、大中小城市优化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打造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升级版。优化苏南苏北市县两级结对帮扶关系,助推苏北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 沈佳暄 钱飞 贲腾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