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回趟南京吧
5月20日之于南京,除了因谐音而化不开的浓厚爱意,还有它更为重要与特殊的渊源:它既是南京城里一座历史悠久大学的“生日”,也是江苏子弟归来、共商大计的盛会开幕之日。六年前,江苏发展大会选择了这个日子作为盛事的开端;四年前同样的日子,南京城见证了1200位全省乡贤共襄盛举。今年5月20日,南京再次迎来游子嘉客,共叙桑梓情、共商发展计。
中国人都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落叶归根,人之常情。躬逢盛会,归来的命意被赋予了重新出发的新的时代内涵。它见证的,不是衣锦还乡,而是对遍布世界各地的乡贤智识、视野、思想的盘点整合,是重新定义江苏、定义南京的时空维度与能级的尝试。
南京的子弟、江苏的子弟,无论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行得多远、去得多久,都从未忘怀过故乡。这是因为,乡愁根植于他们心灵最深处。南京人走到哪里,钟山的云光、秦淮的灯影、燕子矶的江声、牛首山的塔照,就投映到哪里;南京城的山水形胜、六朝风骨,就生根到哪里。
今天,我们在勠力同心续写江苏的历史、南京的奋斗。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从博爱之城到极美南京,从历史长河中起起伏伏的深处,走向新时代的创新高度、生活温度、文化厚度、风景气度,都有着世界各地的江苏人和南京人目光的凝聚、心意的牵挂和默默的奉献。5月20日,这座城市迎来新的盛会。在这里,每个南京人将见证城市的梦想、江苏的梦想。
不久前,有年轻人说出了一句“总要来趟南京吧”,一句因宽厚而淡定、因自信而温和的话语。今年“520”,南京的又一个城市纪念日,五湖四海的游子将如雁来归。让我们所有的南京人,在初夏这辛勤不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奋斗时光里,对着窗外婆娑的梧桐轻轻道一声:“5月20日,总要回趟南京吧!”(江钟秦)
“宁”聚未来 同筑梦想
近年来,南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砥砺奋进、开拓前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江苏发展大会期间,南京将举办高质量发展汇报会、服务业扩大开放交流、科技人才交流等专场特色活动。
南京大学 阮忠 摄
南京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城市群特大城市及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城市。全市总面积6587平方公里,辖11个区和1个国家级新区,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49.1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过去五年连续跨越五个千亿级台阶,2022年达1.69万亿元人民币,位列全国城市十强,南京是一座集文化魅力、创新活力、民生幸福、山水风度为一体的现代特大城市。
魅力南京
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近450年的建都史,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和云锦织造、金陵刻经等5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秦淮河、中山陵、鸡鸣寺等一大批名胜古迹。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墙。
中山陵
南京是王羲之、顾恺之、李白、汤显祖、曹雪芹等文学艺术巨匠生活与创作过的地方,在历史长河中贡献了一大批传世名著,成为中国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
大报恩寺 崔晓 摄
600多年前,航海家郑和率两万多人的庞大船队从南京启程,至太仓集结起锚,先后“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南亚、东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播撒友谊,广泛交流,使华夏文明远播海外。
活力南京
南京自古人才荟萃,是“天下文枢”,如今,是中国科教重地,有普通高等学校51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大学生97.27万;拥有94位两院院士,“双一流”建设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三,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第一。创新氛围浓厚,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20件,是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全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行榜中连续四年位居第8。
软博会上展示的5G仿生机器人
南京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金陵制造局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端的重要标志。南京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目前,南京正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积极布局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新赛道。南京拥有9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万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打造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南京江北新区是江苏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位于江北新区的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获批设立。
南京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确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拥有国家级高铁枢纽、千万级国际机场、亿吨级深水江海港。
幸福南京
南京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均GDP达17.8万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25万元;构建了15分钟健康服务圈,涉农区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平安南京”成为城市的亮丽品牌,群众安全感稳定在98%以上;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449公里,南京都市圈覆盖苏皖两省9个城市6.6万平方公里,辐射人口3600万。南京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马拉松选手穿越中华门 崔晓 摄
南京是我国除北京以外第二个举办过奥林匹克赛事的城市。自2014年举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后,南京又分别举办了世界轮滑锦标赛、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南京国际马拉松赛是世界田联“银标赛事”。同时,南京已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居全省第一。
美丽南京
南京四季分明,自然生态优美,长江穿城而过,钟山气象雄伟,十里秦淮蜿蜒流淌,梧桐大道绿树成荫,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城市中遍布绿地、公园、湿地、动植物园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近45%,自然湿地保护率70.7%,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崔晓 摄
南京持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万元GDP能耗下降18.7%,长江南京段生态岸线占比达80.3%,生物多样性改善成效明显,长江南京段江豚数量显著增加。这个季节能在主城江边看到江豚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