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学思践悟 > 正文
学思践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厚德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高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振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在长期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滋养汇聚着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砥砺歌行的磅礴力量,塑造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虽无数次经历内忧外患、政权更迭,但依然保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之源、信心之源、精神命脉,存在于亿万华夏儿女共同铭记的奋斗历程之中,浸润于中华民族共同筑就的民族精神家园,凝聚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勇前行的精神追求,赋予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共同夙愿和伟大梦想。伟大梦想不可能凭空实现,必须依靠连续不断、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而伟大实践则需要有精神力量来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这种精神力量。从古到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发挥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作用,带领中华儿女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奏响了矢志不渝、彰显担当的时代奋进曲。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更应主动顺应时代进步潮流,传承和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迸发更加坚定持久的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强国梦复兴梦的坚强基石,激励中国人民更有志气更有底气更有朝气地迈向未来。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融入到课程建设体系中。一方面,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积极开设、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例如在高校的艺术和体育等公共课程体系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美育内容,通过开设文字文化、民俗文化、音乐文化、图案文化等选修课的方式,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适当地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于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系统化、长效化。

  夯实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无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功能的科学认知,鼓励教师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以文化人的同时也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持续夯实自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扎实育人功底。实践中,一是可以面向教师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通过政策鼓励,或借助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会等机构的助力作用,充分调动教师主动学习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自觉实现爱好培养和增长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建设“专兼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在鼓励校内教师发挥特长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能的同时,面向社会聘请一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且有一定声望的专家或者学者担任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顾问,与学校教师共同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新路径,联合打造育人品牌。三是鼓励教师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和育人状态。要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尽可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范围涵盖教风学风校风等各方面,集中展示了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是一种具有引导、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内生动力,对培养厚德时代新人具有积极作用。高校一是可以通过增强校园景观、建筑等物质载体的精神文化内涵的方式,或深度挖掘校史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或在校园中摆放相关文化纪念铭牌等,以环境育人激发学生爱校爱国情怀,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活动的方式,积极组织“古诗文朗诵”“书画比赛”“传统礼仪展示”等,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光彩。三是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的方式,或组织学生参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馆、博物馆等,或开展传统文化、戏曲文化进校园等,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充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谭飞(作者单位为苏州市职业大学;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22SJYB16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