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新生家长还是正在“鸡娃”中的家长,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个回避不了的话题,如何让心理得到健康成长?学校、家长、社会都需要深思。日前,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成长》频道,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配备,采访了相关专家,分析目前所遇到的问题。
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今年4月份,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其中,行动计划之一是要求各学校配齐心理健康教师,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从行动计划的执行效果来看,目前各学校也都配备了心理健康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也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尽早发现部分有抑郁倾向苗头的学生,调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部分学校心理健康老师的专业水平还需提升。“我们学校有心理健康老师,是德育老师兼任的。”“有心理健康老师,也有心理咨询师证,都是兼任的。”……
“目前很少有学校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也正因此,不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矫正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济洲坦言,不少地方在招聘时因种种原因偏重语数外等老师,很少会招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记者在2023年春季南通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暨部分市属事业单位委托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公告中发现,120多个教师岗位招聘中,涉及语文、数学、物理、英语、政治、历史等,唯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同样,在无锡市教育局2023年直属单位教师招聘中,也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岗位……
“缺老师,学科类的老师根本不够用,这种情况下再去招一个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挺为难的。”江苏一位设区市的小学校长坦言,近年来学校招生人数持续上升,学科类老师的教学压力很大,无暇顾及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
同时,现有的教师其专业很少涉及心理学类,他们在心理健康专业化程度上还有所欠缺,两者叠加下,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整体上还需要提高。“现在只能让部分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尽量提升专业化水平。”上述校长表示,但即便这样,目前学校能做到的是仅仅可以有意识地去观察学生心理状况,在具体指导上还不够太专业。
此外,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课程等缺乏,对“心育”的课程研究相对较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开发也相对较少,张济洲表示,这些都值得重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季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