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办学是高校激发办学活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常州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和《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部署要求,着眼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要,主动策应常州“长三角中轴枢纽、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打好国际化办学“组合拳”。同时以常州工学院赫特福德学院为抓手,持续深化探索国际化办学的路径和模式,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
完善顶层设计,加强资源统筹整合。坚持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争创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聚焦服务国家与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将国际化发展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设高地。聚合国际化办学力量,从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强化、国际化氛围营造、国际学生队伍壮大等方面入手,推动国际化办学规模稳步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改革,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校生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10%,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提供国际化人才支撑。
放眼世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近年来,常州工学院主动适应地方新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校际交换、学分课程、实习实践及海外研学等学生交流项目,加强与国(境)外高校的合作交流。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建中德亚琛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联合举办的常州工学院赫特福德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并启动首批招生。相关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积极拓展,争取资源,多渠道丰富学生交流途径。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与日本富山大学合作申请的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项目(樱花科技计划),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举办的建筑学联合设计工作坊,创新创业学院与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大学合作举办的创新创业与领导力国际课程等,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在江苏省2022年度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成为获评A+等次的常州唯一本科院校。
打造品牌,助力人才培养国际化。成立专职机构,增加投入,完善机制,在课程、师资、教学理念与方法、教材、工程教育理念等方面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融合度,推动常州工学院赫特福德学院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扩大对外交流规模,打造高水平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丹麦、美国等国家的高校以“3+1”“1.5+2+0.5”等形式开展中外联合培养项目5个,专业涉及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学前教育、商务英语、数字媒体艺术等,其中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学前教育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均为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设立学生出国(境)专项资助资金,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出台《常州工学院学生境外留学交流奖学金实施办法》《常州工学院学分认定办法》等文件,落实境外交流学生行前指导和全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参加各类长短期出国(境)交流项目的积极性,为学生出国(境)交流提供保障。科学设定留学生培养规模,多途径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针对性培养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来华留学生广泛参与“同乐江苏”外国人汉语演讲比赛、“一带一路”青年体育交流周、“悦读江苏”主题系列活动等校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和学科竞赛,并在2023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决赛中获国际学生组二、三等奖。
发挥平台作用,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朋友圈”,积极推动合作高校间共享共建国际科研平台;优化中德亚琛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完善相关管理政策,支持教师主持、策划、参与重大国际项目或国外政府资助项目;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探索共同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开展联合研究、共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围绕重点学科专业群、产业学院和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优化外籍教师聘请管理模式,常年聘请30多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讲授语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举办教学公开课、开展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培育国际化教学团队。鼓励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以及管理人员赴国(境)外跟岗锻炼,切实提升现有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营造氛围,实现学校管理国际化。加大考核投入力度和队伍建设力度,在相关职能部门配备专(兼)职国际化工作人员,重点提升其国际化管理能力。营造国际化办学氛围,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承办学科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搭建中外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与国际学者间的沟通,为师生了解国际教学、科研前沿创造良好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国际化元素,主动策划,借助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广泛宣传国际化办学成果,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推动“青春留常”落地开花。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学校将进一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聚焦常州工学院赫特福德学院这个新的增长点,打造富有常工特色的国际办学品牌,不断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张 兵(作者为常州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