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资讯 > 正文
了不起的小店|以现代思维传承古法技艺,小店发展活起来火起来

  【编者按】从“网红”烘培店店主,到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再到乡村振兴的领头人……在我们周围,活跃着很多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是江苏经济“家底中的家底”“基本盘中的基本盘”,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业创新、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月7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了不起的小店”系列报道,展示江苏个体工商户在创业之路上的好经验好做法,也展现江苏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暖心”举措。

  绽放中的“虞美人”

  虞美人是一种非常美的花。在花期时,花苞很多,不断地此开彼谢;在绽放时,薄薄的花瓣就像丝滑的绸缎,花朵仿佛无风自动,像一个个翩翩起舞的美人。

  在常州也有一朵“虞美人”——由常州市卓尚饰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常丽创立的梳篦品牌“虞美人”。

  常丽小时候头发留得很长。“我来自山西,北方天气干燥,用塑料制的梳子容易起静电,我就很喜欢木梳子,小时候自己就有很多把木梳子。”多年来她依然爱留长发,直到第二个儿子出生后才剪短。

  上世纪90年代,常丽和丈夫李卫东同在当地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后来丈夫率先“下海”经商。随后,时年35岁的常丽也放弃了“铁饭碗”,与丈夫一同来到常州,创立了梳篦品牌“虞美人”。

  2004年,夫妇二人打车来到了常州最繁华的地段——南大街。常丽告诉记者,二人找到了一家40多平方米的商铺,当时房租一年就要十多万元。经过一年的探索,到了第二年,虞美人的销量开始爆发;到了2007、2008年的时候进入了“巅峰”,一个仅仅成立3年的店铺,每个月平均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50万元左右。谈及此,常丽坦言,虽然那个时候非常的开心,但是他和丈夫已经敏锐地嗅到了一丝“变化”——线上店铺成了趋势,不少商家已经开始开网店,“那几年也是实体店的一段光辉时刻吧。”

  常丽二人很快就顺应“时代潮流”,2009年开了自己的网店。“当时我们俩都不太熟悉,因此还招聘了一位开过网店的员工,而这位员工自己的小店没多久也关闭了。常丽却很乐观,她告诉员工,多拍几张漂亮的照片发上去就可以。由此开始,“虞美人”网店开业,在整个梳篦类目中,属最早的一批店铺。“当时,即使网店一天能卖出一两把梳子我们都会非常开心,我们还报名了‘淘宝大学’,赶上了电商的‘初时代’。”如今,常丽的“虞美人”从当初的“含苞待放”的幼小期,已经盛开成为美丽的花朵。

  2021年,电商流量红利消失,加之疫情反复冲击,不少企业业绩下滑,甚至面临生存困境,虞美人品牌也出现订单流失、物流受阻、退单严重等难题。此外,快速高效的机械化生产倍受青睐,传统工艺似乎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是否可以将传统制梳工艺与非遗相融合在一起呢?”将木梳与非遗相融合的想法在常丽脑中产生。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她从中国传统装饰工艺“螺钿”入手,开始她的创新。

  “螺钿”顾名思义,就是以螺壳、蚌壳之类的有光泽的贝类,用切割、磨片镶嵌的方式组成的一种技艺,在古代就被广泛用于漆器、家具、乐器、木雕等的工艺品上。而现在的螺钿工艺已不再兴盛,技术高超的匠人师傅也越来越少,然而它需要也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和欣赏。

  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产品设计上做新突破。在常丽的带领下,2022年起虞美人品牌将设计重心聚焦于“螺钿”工艺上,产品研发团队在漆艺梳的基础之上融入螺钿工艺创作,以现代化的创新思维传承古法技艺,让非遗技艺为产品增色,更让其进而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与现代潮流接轨。

  付出很快就有了回报。经螺钿装饰的虞美人梳篦产品,绚丽奇幻、光华可赏,其中“纳福兔”、“幸运草”等产品深受用户喜爱。凭借卓越的设计理念与对传统非遗文化的创新式传承,成功打响了品牌,大幅拉动店铺销量,入选当地政府文旅产业宣传名录,与多家银行、企业、地方商会达成合作模式,让虞美人跻身梳篦中高端市场前三的品牌,实现营业额、口碑双丰收,更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合理利用,适当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和文化生产力,把梳篦、漆艺、螺钿等承载文化记忆的非遗文化运用到品牌中,变成文化产品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发展成为优势文化产业,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常丽兴奋地说。

  以针为“笔”,绣出锦绣人生

  “这是多少年的功夫啊,真是太精美了!”在宝应祝萍刺绣艺术中心里,游客张笑看着一幅长达30米的刺绣作品《丝路山水》时连连惊叹。在现场,只见一名绣娘正在丝绸上“飞针走线”,长短不一的针法,方向不同且互相交叉,并运用分层、加色等各式各样的手法,使得色彩更为丰富,在场参观的游客无不啧啧称奇。这位正在忙碌的绣娘,就是宝应祝萍刺绣艺术中心的“掌门人”汤祝萍。

  中华刺绣源远流长。上世纪80年代末,乱针绣传到宝应,宝应绣娘们在祖辈延续下来的传统平绣针法的基础上进行进化演变,并与常州乱针绣技艺碰撞出新型绣种——宝应乱针绣。

  汤祝萍的职业生涯由此开始。1988年,18岁的她高中毕业后赴苏州拜师学习缂丝技艺,当时一行26人中大多数人中途知难而退,而她却坚持了下来,“只有刻苦学习,掌握缂丝技术,才可以改变家庭贫寒的处境。”

  最后,她和其他留下的6个姐妹通过加班加点,刻苦学习,顺利艺成出师,并返回宝应城北农场缂丝厂开始带徒。她承包了缂丝厂,专门为苏州缂丝总厂加工缂丝腰带,她缂丝技艺做到了无人不夸;在转向研发刺绣壁画产品后,成立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批零兼营织绣企业,先后共带徒500多人,为1000多名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绣制出的产品远销国内外各大零售市场。

  然而,刺绣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上开始有机绣画的出现,手工刺绣的市场变得越来越小,后又有越南绣和朝鲜绣加入市场竞争,再加上超市、工厂越来越多,不少绣娘放弃了繁复的刺绣工作。但她不忍心舍弃这么多年的技艺积累和对缂丝艺术的喜爱,依然带领剩下的150多人默默坚守着热爱的事业。

  通过她们不懈的努力,多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各种作品不断“出炉”,各种奖品 也纷至沓来。乱针绣《抗疫三部曲》、《岁月》、《父亲》,刺绣《丝路山水》、《绿水青山》等作品令人惊叹,荣获国家级金奖11枚,银奖8枚,铜奖9枚……2018年,作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宝应乱针绣成功申报“中国乱针绣之乡”和“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

  除了屡次获奖,汤祝萍也肩负着传承人的责任。她先后培养出3位高级工艺美术师、7位工艺美术师、38位助理工艺美术师,其中已有1位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和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2位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3位乡土人才 “三带”新秀。在带动培养出一批技能人才的同时,还吸纳就业近400人,让很多留守妇女学会了乱针绣技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加入到宝应乱针绣的传承队伍中来,只要愿意学,我们都会倾囊相授,让水乡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汤祝萍告诉记者,她95后的女儿张露也成为了一名绣娘,回家乡接力传承乱针绣,并担任新产品、新针法的创新、研发和宣传工作。

  “年纪轻轻”的张露已经成为了一名“老手”,获得了一系列荣誉:“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宝应县五一巾帼标兵”、“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此外,她参与以及独自完成的作品在国内行业各大赛事中屡获大奖。

  以针为“笔”,绣出锦绣人生。“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打响宝应绣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到乱针绣的魅力,将指尖的‘技艺’传承下来的同时,转化成指尖的‘经济’,用一针一线绣出锦绣的人生!”汤祝萍激动地说。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