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陕西榆林稻蟹共生同绘“致富图” 综合种养铺就“金路子”

中新网陕西榆林10月27日电 (王丽莎)“养殖面积从2013年的350亩发展到2023年的4万亩,养殖企业从1家扩展到34家,全年成蟹产量20多万斤,蟹苗产量60万斤以上。”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水产工作站站长郭宏强介绍。

横山区地处陕北黄土梁茆丘陵区北端,毛乌素沙地南缘。区内无定河流域生态优美、飞鸟翔集、稻渔共生,被誉为“塞北江南”。

“无定河作为黄河一级支流,两岸的稻田和滩涂地是无定河重要的水生生物、微生物的栖息地和繁育地,以前因为施肥打药,使得水生生物种群数量锐减,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增施有机肥,大米品质提升,并解决了土壤板结问题,从而保护了水生生物种群。”横山区农业推广中心高级农技师祁华介绍。

图为养殖户正在打捞蟹苗。王丽莎 摄

据了解,横山区稻渔综合种养以稳粮为前提,通过“以渔促稻”,保证了水稻播种面积,稳定了稻谷产量,提升了稻谷价值,同时增收了优质水产品,真正做到了“稻因渔而优、渔因稻而香”“水中有稻,稻中有蟹”。

时下,正值水稻、蟹苗丰收之季。“现在稻蟹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每亩地能增收800元。”养殖户张如升说,由于推广使用生物制剂、生物菌剂和有机肥,还节省了一部分化肥、农药支出,生产的水稻也更为绿色环保。

据介绍,目前横山区养殖品种已达15种,包括草鱼、鲤鱼、中华鳖、小龙虾、对虾、青蟹、鲈鱼等。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当地铺就百姓美好生活的“金路子”。

图为当地养殖户正在收获蟹苗。王丽莎 摄

同时,横山区积极创新养殖模式,试验推广新品种,将一年养蟹变成两年养,实现苗种自育等多方面突破;因地制宜引进新品种,破解苗种良种率低的瓶颈,蟹苗的存活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现在的80%;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稻蟹、稻鱼、稻鳅、稻虾、稻鳖等共作模式。

据悉,横山区现有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国家级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7个。2023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849公顷,稻田养蟹面积达2670公顷,可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290吨,渔业经济总产值3000多万元。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