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69位紫砂艺人共同参与创作的《再造经史·瓢非一式》紫砂作品展,在宜兴市博物馆正式开幕。现场举办了隆重的开幕仪式与严谨的学术研讨会,其中,石瓢展更是吸引了各地紫砂爱好者纷纷前往参观。
《再造经史》是宜兴百年紫砂商号“祥丰泰”第四代传承人华盛策划的系列紫砂创作活动主题,这种命题式集中创作活动在紫砂史上尚属首次。本次《再造经史·瓢非一式》活动由江苏卓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参与活动的创作者跨越50-90年代,汇集当代各年龄段优秀紫砂艺人,他们围绕紫砂壶经典器型“石瓢”进行创作,以此致敬传统经典艺术与传统文化,再造当代经典。
积极探索“再造经史”,获得各界关注与支持
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马钟、宜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毅,以及宜兴市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副市长张毅指出,紫砂业的高质量发展,应从以技艺传承为根本,以产业模式为驱动,以法律法规为保障,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紫砂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用优质的产品和高超的运作模式提高紫砂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砂研究院院长邱春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以及学会名誉会长马达、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于广云、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等行业协会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对该活动做出肯定。
马达从工艺美术角度阐述了《再造经史》的价值,认为这种做法开创了先河,为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不妨将这个项目的运作称之为“宜兴经验”“卓易模式”。《再造经史》的这个做法,是宜兴紫砂的一小步,也可能是我国工艺美术的一大步。
顾绍培、毛国强、季益顺、谢强、王潇笠、华健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东南大学教授胡平、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高英姿、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江南大学中国紫砂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峰、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吉春阳等学术界代表;宜兴市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宜兴市博物馆馆长杨潇;国内部分收藏界、电商平台的代表以及《再造经史·瓢非一式》作者等,共近200人出席本场开幕式。
科技赋能传统,深耕紫砂产业
本次活动主办方卓易文化对《再造经史》所有作品均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流程,在宜兴市版权登记中心进行登记,引导作者增强版权意识,保障作者合法权益。
开幕式上,宜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里达向《再造经史》作者代表陈国良、华健、马璟辉、于红霞、武超颁发了版权登记证,在现场嘉宾的见证下,作者代表将产品二次开发权授予了紫砂百年老字号祥丰泰品牌。
同时,卓易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由政府背书、技术背书和联盟背书的数字身份认证平台,为《再造经史》作品进行备案、打造“电子身份证”;同时依靠宜兴市版权正做到用科技赋能传统手工艺,为紫砂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卓易文化董事长王吉女士为来宾进行了详细介绍,“数字身份认证平台”是公共开放的渠道,商家或者个人工作室写入产品泥、型、工、款用五维数据,平台通过千倍放大镜技术提取产品特征数据,同时接入检测机构、拍卖行、电子商务平台的各类数据形成产品数据包,随后这些数据通过技术发布存储在不可篡改的区块链上,最终形成产品一壶一卡,是打造紫砂诚信体系的技术基础。
捍卫传统、勇于创新,看见当代紫砂艺人的精神气质
项目负责人、策展人华盛在开幕式上介绍:“《再造经史》从策划、实施到成果展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优秀的紫砂艺人不仅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技艺,更表现出了当代紫砂艺人捍卫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这次同一题材的紫砂作品,形态丰富、工艺精良、风格多元,可以说是当代紫砂艺人在用作品为“宜兴紫砂”这张名片增光添彩,既向大家展示了“瓢非一式”的紫砂魅力,同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工艺价值、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
作者代表马璟辉也在开幕式上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他认为这次活动让紫砂界的手艺人抛开门户之见,大家都全力以赴投入创作,令他加深了对紫砂文化的理解,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开幕式结束后,开幕式出席嘉宾也至《再造经史·瓢非一式》展厅进行参观。其中,高英姿、王峰、吉春阳、周小东、黄健亮等教授与学者;华健、谢强等大师和部分紫砂艺人;以及艺术品经营机构负责人、紫砂收藏家等,就《再造经史》引发的紫砂工艺演进、文化内涵更新、产业模式突破、传播方式改变等问题展开了话题宽泛、内容务实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