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国博开特展 这俩文物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亮相北京

50年前,考古学家掀开了河姆渡遗址的面纱,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今天(11月8日),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国家博物馆重现了7000年前的“江南水乡”。

本次展览通过“古渡新声”“潮起东南”“探海溯源”三个部分,集中展示了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324件(套),内容涵盖稻作遗存、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手工艺品等河姆渡文化重要标志性考古成果,引领观众走进河姆渡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呈现出饭稻羹鱼、万物有灵的远古江南风情。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 副研究馆员 陈克双: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代表之一,也是一个突出的史前文明的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50年考古成果展,其实是河姆渡文化50年来首次全方位集中考古成果的综合展示,既展示了一些经典的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文物,同时又展出了新的考古发现的成果。

双鸟朝阳蝶形器是一件象牙雕刻品的残片。虽然上下部已经残损,但从现存部分仍然可以看出古人独特的审美和娴熟的技艺。

猪纹陶钵表面漆黑。外壁两侧分别用白色线条勾勒出一只长鼻圆眼、浑身鬃毛的野猪,四足仿佛正在蹒跚而行。这两件国宝级文物是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亮相北京。

展厅中,更多的文物展品是桃核、炭化稻谷、菱角、茶树根和动物骨骼化石,成盒装的牡蛎、满月贝、海螺保存完好,器形独特的木桨,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文物展品,是河姆渡人渔猎生活最好佐证。河姆渡文化以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浙江东北部的宁绍地区东部和舟山地区。 1973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大片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进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奠定了河姆渡文化在整个中国考古学中的特殊地位。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